时间:2025-07-18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李金潺 王彤 - 小 + 大
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与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号召,2025年7月2日下午,郑州轻工业大学“‘新’心相连,同心童语”实践小队深入河南省郑州市南曹乡南曹村金色蓓蕾幼儿园,面向该园大班儿童精心组织开展了“‘绿动童心,环保同行’三下乡实践活动”,在30余名儿童心中播撒绿色种子,将生态保护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融入欢声笑语中。 童趣课堂的绿色启蒙 “塑料瓶要放进蓝色垃圾桶!”“果皮是厨余垃圾!”稚嫩而响亮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针对学龄前儿童认知特点,志愿者团队提前两周设计出“知识讲解+游戏实践”的课程体系,将环保知识与语言训练融入互动游戏中。核心环节聚焦于四个“神奇的垃圾桶”。志愿者将四色垃圾桶模型和对应的分类标志贴于黑板上,用拟人化的语言讲解:“这是蓝色的可回收垃圾桶,它‘喜欢吃’玻璃罐、纸箱、旧书本、旧衣服和塑料瓶,因为它们可以变废为宝!”“绿色的厨余垃圾桶‘最喜欢’骨头、落叶和剩饭剩菜,它们容易腐烂能变成肥料。”“红色的有害垃圾桶‘爱吃’过期药品、体温计、废旧电池和旧灯泡,它们有毒,要小心处理!”“黄色的其他垃圾桶负责‘解决’橡皮擦、脏纸巾、塑料袋等其他垃圾。” 图为志愿者给孩子们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李金潺 供图 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和形象的“爱吃什么”比喻,迅速记住了四类垃圾的区别。在问答环节,孩子们争相举手回答环保问题,每答对一题便获得一张绘有植物图案的种子卡片,这些卡片将在课后被种入土壤,真正发芽生长。 垃圾分类的趣味实践 随后,垃圾分类游戏正式拉开帷幕,将活动推向高潮。孩子们依次从志愿者手中接过属于自己的垃圾小卡片,卡片上画着各种各样的垃圾,如“废电池”“落叶”“玻璃瓶”“过期药品”等。他们轮流将这些磁扣贴到对应的垃圾桶区域,现场一片腾欢。“老师,我知道!”5岁的男孩明明高高举起手中的“落叶”卡片,毫不犹豫地将其贴在绿色厨余垃圾桶。他的举动赢得了现场一片掌声,志愿者们也为他颁发了一枚闪亮的“环保小卫士”贴纸。 图为小朋友将“落叶”卡片贴在对应的绿色厨余垃圾桶上。王彤 供图 志愿者们在活动道具设计上同样注入了小巧思。他们巧妙地利用不同垃圾分类的颜色作为区分,红色代表有害垃圾,蓝色代表可回收垃圾,绿色代表厨余垃圾,黄色代表其他垃圾。这种直观的颜色分类,加上志愿者一对一的耐心引导,让孩子们在视觉联想中轻松记忆分类标准,不知不觉中建立起环保认知。 故事翅膀下的语言成长 “我的小蚂蚁在公园遇到蝴蝶,它们一起清理垃圾...”普通话活动环节,孩子们手持昆虫图卡创编故事。志愿者将传统故事接龙升级为生态主题创作,每组分到绘有蜜蜂、瓢虫等本土昆虫的卡片。“用卡片上的形象编故事”的要求激发着想象力,孩子们用普通话描述昆虫伙伴保护自然的冒险。在这个充满创意与活力的活动中,我们巧妙地将环保理念与语言训练深度融合,让孩子们在动手与动脑的奇妙旅程中,收获知识与快乐,同时培养环保意识与创造力。有的孩子讲述了小蚂蚁与蝴蝶一起清理垃圾的冒险,有的描绘了昆虫们在森林中举办音乐会的欢乐场景。孩子们稚嫩的讲述赢得了阵阵掌声,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环保理念。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收到了小橡皮作为奖励,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次活动通过手工制作与故事创编,让孩子们在欢乐中收获了知识与环保意识。 图为志愿者给讲故事环节表现出色的小朋友发放橡皮奖励。王镫斌 供图 绿色种子的未来萌芽 本次活动通过“知识传递-实践操作-创意表达”三重维度,在儿童心中构建起环保认知体系。志愿者在尾声鼓励孩子们将课堂所学化为日常“绿色小改造”和“小习惯”:像故事里一样用空水瓶养花、用旧纸箱做书立,做到节约用水、绿色出行、使用环保袋、随手关灯。“环保不仅是分类垃圾,更是培养对生命的尊重。” 图为实践队推广绿色环保知识及普通话后与小朋友及幼儿园老师合照留念。王彤 供图 当孩子们将游戏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晚餐时提醒家长“鱼骨要放厨余桶”的举动,当废弃作业本在他们手中变成跃动的纸蛙,绿色理念已悄然扎根。正如种子卡纸终将破土而出,这次三下乡播撒的绿色种子,正以童真之力叩响乡村振兴的生态之门。(郑州轻工业大学:李金潺 王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