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2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周嫣秋 - 小 + 大
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7月8日至14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红岩薪火淬青衿,爱国教育正当时”暑期三下乡实践团以“四课”为基础,即一堂历史课、一堂实践课、一堂思政课、一堂信仰公开课,前往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江姐村和伍家村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一堂历史课:溯源红色根脉,传承信仰力量 历史是红色基因的载体,旧址是信仰传承的课堂。7月8日至9日,实践团首站走进江姐村,在村史馆内,通过史料文献、历史图片与实物展品,系统了解村庄在革命年代的红色发展历程,感受红色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奋斗力量。 随后,成员们前往邓萍故居,深入学习邓萍将军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事迹,体会老一辈革命家“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崇高信念。在江姐故里,实践团成员们怀着崇敬之心参观江姐故居,从她投身革命的坚定抉择到狱中斗争的不屈风骨,深刻感悟红岩精神中“忠诚、坚韧、乐观、奉献”的核心内涵,让红色根脉在心中愈发清晰。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江姐故居学习。李娜 供图 一堂实践课:深入田间地头,助力富农多维发展 传承红色精神,既要回望历史,更要服务当下。7月10日,实践团结合江姐村实际,分组开展实践走访调研活动,将红色基因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 走访村委干部时,成员详细询问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情况,以及乡村治理中如何以红色精神凝聚民心的经验做法,记录下“红色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模式;另一组拜访革命老军人,围坐倾听他们在战火中的红色历程,从枪林弹雨的战斗故事到和平年代的初心坚守,在岁月回响中汲取实干力量;还有一组聚焦当地支柱产业,深入调研彩灯产业与红色文化的融合路径,了解彩灯工艺通过红色主题设计传承革命故事,为推动“红色文化+特色产业”协同发展建言献策。田间地头的实践,让成员们深刻理解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义。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革命老军人。李娜 供图 一堂思政课:创新叙事载体,浸润时代新人 青少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主体,如何让红岩精神走进青少年心中?7月11日,实践团来到伍家村给出了生动答案。 实践团成员以“红岩故事宣讲会”为载体,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江姐等先烈在狱中与敌人周旋、坚守信仰的细节,让英雄形象从历史课本走向现实感知。随后开展的“给先烈的一封信”、“我心中的英雄气概”、《少年中国说》朗诵活动,让伍家村青年在互动中明白“英雄气概”既藏于惊天动地的壮举,也见于日复一日的坚守。创新的叙事方式,让思政课充满温度,红色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悄然萌芽。 图为伍家村青年绘画红岩英烈。李娜 供图 一堂信仰公开课:推动代际传承,凝聚奋进力量 为让红色精神跨越代际、直抵人心,7月12日至13日,实践团精心打造“信仰公开课”,搭建起精神传承的桥梁。 实践团成员与当地青年共同创排红色精神情景剧,以“红岩英烈与当代青少年跨时空对话”为核心情节,通过精细的台词设计,让青年在角色代入中感受英烈对未来的期许,寄托新时代青年接力奋斗的决心。同时,实践团成员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对当地青年进行了急救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应急处理能力。 13日晚,实践团为当地青年播放红色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一个个片段串联起国家发展的壮阔历程,让在场青年深刻体会个人与国家同频共振的意义,爱国情怀在光影中愈发激昂。 图为伍家村青年与实践团合影留念。蔡和利 供图 此次红色研学活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以“四课”为抓手,将红岩精神的传承从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行动。通过溯源历史根脉、扎根基层实践、创新教育载体、推动代际共鸣,不仅让以红岩精神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基层一线、在田间地头见行见效,更以青年担当推动红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为赓续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注入了青春力量。 作者: 周嫣秋 团队:“红岩薪火淬青衿,爱国教育正当时”实践团 |
上一篇:追随红医脚步 重温革命记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