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1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天津外国语大学:“倾听历史回响 凝聚奋进力量”—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路队 - 小 + 大
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为留存历史记忆,传承抗战精神,天津外国语大学“倾听历史回响·凝聚奋进力量”暑期实践路队通过采访抗战亲历者、探访革命纪念馆、基层社区宣讲的方式,探寻民族精神的永恒光芒。 7月12日,路队成员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县采访了抗战亲历者孙红梅,孙红梅曾担任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县村里集镇前吴家村妇救会主任,亲身经历过发生在前吴家村双头山的抗日战役。据其回忆,当地妇联会发动乡亲们为战士纳鞋底、补军装,传递情报、挖掘战壕。日军侵略时,在地洞里躲避扫荡生出的疥疮,见证着军民同心的血肉联结。 7月19日,路队成员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麦岭镇岗西中街村采访了抗战老兵偏银周,他12岁加入新四军,多次受到部队表彰,是许昌市唯一一名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享受一等功臣的待遇。作为新四军情报员,他参与了东西路战役等多场战役。五发子弹穿透身躯的伤痛,未能磨灭这位老兵的赤子之心。抗战胜利后,他仍心系群众,乐善好施,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2012年被评为“襄城十大好人”。在铁血军魂与巾帼担当的双重叙事中,路队成员们体悟到了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 (图为路队成员采访偏银周爷爷。李想 供图) 8月9日,路队通过探访革命遗址,在历史荣光与战争伤痕的双重叙事中,进一步体悟和发扬抗战精神。踏入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实践队员们屏息凝神,静静驻足于展柜前,目光被几件褪色破旧的军装吸引。那粗粝磨损的布料、遍布补丁的痕迹、磨得发白的边角,无声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极端艰苦与残酷。移步至影像播放区,队员们沉浸在关于这场关键战役的纪录片中。目睹屏幕上战士们以钢铁般的意志,不惧强敌,迎着炮火前赴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卫家国的钢铁长城,整个路队陷入一片深沉的寂静。每个人的心弦都被阵阵拨动,对抗日将士们的崇高敬意在大家胸中激荡升腾。 踏入大同万人坑遗址纪念馆,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重感立刻攫住每一位队员的心。展柜中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尤其是照片里如山堆积的白骨,带着穿透时光的狰狞,狠狠刺痛了队员的双眼,更在心头烙下深重的悲痛。移步至展板区,详实的图文记录无声讲述着黑暗的过往。队员们凝视着那些揭露日寇在大同煤矿暴行的文字与图片,强征、奴役……一个个冰冷的词汇背后,是无数同胞曾遭受的苦难与生命的陨落。队员们面色凝重,相顾无言,胸中满是难以抑制的悲愤与沉痛。这一刻,队员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领悟到:唯有将这段浸透血泪的民族记忆刻骨铭心,才能时刻警醒,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唯有青年一代奋发图强,矢志建设一个更强大的祖国,才能真正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尊严。 (图为路队成员参观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毕璇 供图) 8月18日,路队成员前往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大北街街道办事处大北社区作“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宣讲活动,将自身对于抗战精神的感悟传递给基层群众。活动伊始,实践队员简要介绍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从九一八事变的屈辱开端,到七七事变掀起全民族抗战热潮,再到百团大战的振奋出击、抗战胜利的举国欢庆,队员用清晰脉络与详实史料,串联起14年抗战的烽火征程。结合地图与时间轴,直观呈现抗战关键战役的地理分布与战略意义,让社区居民深刻理解抗战的艰苦卓绝与伟大意义,在回望历史中厚植爱国情怀,筑牢精神根基 。 接下来,路队成员的宣讲聚焦社区 “抗战记忆”,讲述身边亲历者的不凡事迹。在抗日战争时期,杨玉林曾任儿崇礼县妇救会主任,协助八路军战士在根据地开展妇女解放宣传、动员群众参军、筹集军粮军鞋等工作,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等荣誉表彰。张生祥于1945年加入八路军,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相关战役战斗。1953年从朝鲜战场上回国转业,出任龙关县赵川区特别员主任。1962年响应国家干部上山下乡号召,扎根基层公社工作22年,直至退休。这些 “看得见、摸得着” 的身边故事,打破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让居民真切触摸到信仰的力量,深刻感悟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就在身边”,激励大家传承先辈精神,担当时代责任。 (图为路队成员为社区群众介绍张生祥爷爷的事迹。王蒋伊 供图) 互动环节中,“如何更好传承抗战精神” 成为热议焦点。居民们踊跃发言,提出“将抗战故事融入社区课堂,让青少年沉浸式学习”、“开展红色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奉献精神” 等建议。从青少年教育到全民实践,从文化传承到行动落实,多元思路碰撞出传承的新路径,凝聚起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的奋进共识,让抗战精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现实动力。(天津外国语大学:“倾听历史回响 凝聚奋进力量”—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路队) (图为路队成员在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的合影。毕璇 供图) |
上一篇:“寻迹三晋,传承革命精神”——缅怀彭真:于纪念馆中追寻先辈足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