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7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王梓宁 - 小 + 大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畔的枪声划破夜空,“七七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悲壮序幕。同年岁末,战火蔓延至南京,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在大屠杀中沦为尸横遍野的人间炼狱。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八十八年一晃而过,但历史不容忘却,日军当年犯下的滔天罪行,永远铭刻在民族记忆深处。 八十八年后的今天,东南大学“青柠檬”实践团成员怀揣着“以史为鉴、播种未来”的愿景,来到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给这里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意义深远的和平教育课,旨在向年轻一代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涵养“珍爱和平”的精神。 课堂伊始,讲述人金玮奕提出了一个小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地方的全称是什么吗?”现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正是这样简单的问题,没有一位同学给出正确的答案。 图为讲述人向同学们提问 图中所呈现的便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两个代表性广场——雕塑广场和和平广场。 课堂上,很多同学给出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样的回答。但须知,违背国际人道主义的血腥屠杀不值得被纪念,我们所怀缅的一直都是在这场浩劫中无辜受难的同胞们;否定日方“旧日本军”等中性表述而使用“侵华日军”这一立场鲜明的称谓,既点明了这场灾难的加害者,又反映了中方对这段历史的坚定态度。 可见,对于没有经历过战火硝烟的10后们,那段惨痛的历史,或许还停留在模糊的认知表层。然而和平教育的弘扬传承,绝不能止步于概念的灌输,更需要植根于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鸣。 在课堂上,金玮奕带同学们循着历史脉络回望:从签订《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权沦丧,到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的时代遗憾,再到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的血泪记忆,南京的近代历程浸满屈辱。 图为和平教育课堂场景 而转折始于1949年的解放钟声,这座饱经战火的城市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焕发新生——不仅在经济、科教、文化、生态等领域全面开花,更在2017年8月31日被国际和平城市协会认定为中国首个“国际和平城市”,以历史伤痕为鉴,蜕变为向世界传递和平理念的精神坐标。 和平的传承,需要心灵的触动与亲身的践行。 1939年的南京在日军的残暴蹂躏中已经满目疮痍,侵华日军卫生材料厂厂长山口诚太郎亲眼看到了大屠杀给无辜中国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创伤,内心受到巨大冲击,后因发表反战言论被遣返。临行前,他从紫金山脚下采摘了12粒二月兰种子带回日本,1940年将其更名“紫金草”。 课堂尾声,实践团回扣课堂主题“手植紫金报春晖”,讲述了紫金草名字的由来,并设计了手工制作“紫金草”的互动环节。 图为“紫金草”制作环节 介绍过后,实践团负责人傅之语为同学们细致演示如何用扭扭棒制作象征和平的“紫金草”,其他实践团成员则在台下为同学们提供帮助。不久,一朵朵紫色的“紫金草”在同学们手中绽放,大家举着自己的作品相互展示,眼神里满是成就感。 图为同学们制作的“紫金草” 简单易折的“紫金草”记录了历史的伤痕,承载着和平与希望。一朵朵紫色的小生命,让这段历史更加可感可知,无声地召唤同学们:共同缅怀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铭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在南京城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这抹紫色。每一朵静静绽放的紫金草,都诉说着万千感慨,正如它的花语“不忘历史,珍爱和平”,传递着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永恒心声。这堂课,不仅将紫金草的种子种在了同学们手中,更将和平的信念,深深植入在他们的心田。(供稿:东南大学“青柠檬”实践团 王梓宁) |
上一篇:南京大学破茧团队井冈山实践:以智能数据库建设赋能红色思政教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