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探寻文化根脉 传承红色基因_|红色文化|_多彩青年网-展现全国多彩多样的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动态!
 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红色文化| > 文章 当前位置: |红色文化| > 文章

暑期“三下乡”|探寻文化根脉 传承红色基因

时间:2025-09-02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吴湘婷 - 小 + 大

2025年8月2日至3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闽乡的诱惑”实践队赴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地走访探寻非遗场馆、红色遗址及传承人工坊,触摸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历史回响中感悟红色基因的时代力量,以青年视角践行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

在明溪县胡坊镇,实践队实地观摩胡坊茶花灯,当看到以茶树桠为骨、竹篾为架、彩纸为衣的灯盏,在烛火映照下如绽放的山茶花般灵动,队员们深切体会到,这不仅是一件手工艺品,更是客家先民对农耕生活的诗意表达。“上压下”的编织技法里藏着先辈的巧思,“茶树挑高度、竹篾削如蝉翼”的严苛标准中,透着对技艺的极致追求。

图1:实践队在胡坊镇观摩胡坊茶花灯 吴瑾煜供图

明溪县非遗文化馆内,惠利夫人信俗的千年传承让队员们深受触动。听明溪县道教协会会长讲述其“护佑民生”的核心内涵,看着信俗随客家迁徙融入道教仪轨,又随海外侨胞走向世界,成为连接故土与侨心的精神纽带,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文化的生命力。正如会长所言“惠利夫人是刻在明溪人骨子里的信仰”,优秀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图2:实践队在明溪县非遗文化馆了解惠利夫人信俗 吴瑾煜供图

朝南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里,微雕大师毛祚胜的技艺让队员们屏息凝神。驻足观摩他在米粒上雕刻《静夜思》,放大镜下,每一笔画如刀削斧劈,墨色线条清晰立体,“以小见大”的东方美学直抵人心。当得知他13岁学艺,坚守“心不静则刀不稳”的师训四十余年,队员们内心被深深震撼。这份“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坚守,不仅是对技艺的执着,更是对文化的忠诚。在快节奏的当下,这样的匠心如同一股清流,让队员们思考青年一代该以怎样的耐心与专注,守护这份“于细微处见乾坤”的文化瑰宝。

图3:实践队在微雕工作室参观微雕艺术 吴瑾煜供图

雪峰宝剑厂内,炉火与锻造声交织,省级非遗传承人赖大师演示宝剑锻造工序的全过程。那句“每一步都差不得分毫”的叮嘱,让队员们体会到传统工艺的严谨。看他把控淬火时的水温与火候,讲解如何让剑身兼具刚柔,再想到“闽王”宝剑从历史深处走来,在当代仍具收藏与实用价值,传统技艺的生命力正在于与时代同行——既守得住古法精髓,又找得到当代坐标。

走进红色遗址,实践队成员们怀着崇敬之心参观了革命纪念馆和战斗旧址。在革命纪念馆内,泛黄的书信、锈迹斑斑的枪支、磨损的军装等文物静静陈列,每一件都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通过讲解员的介绍,队员们了解到,当年革命先辈们在明溪这片土地上,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图4:实践队与郑老师合影 吴瑾煜供图

队员们纷纷表示,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调研,更是一场文化寻根与精神补钙。那些在非遗传承人口中"差不得分毫"的工序标准,那些红色故事里"军民共饮一井水"的温暖细节,让抽象的"文化根脉"与"红色基因"变得可触可感。未来,实践队将带着这份在明溪土地上汲取的精神养分,让更多人看见茶花灯里的匠心、微雕作品里的文化、红军井里的初心,以青年的担当守护好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让传统与红色的力量在新时代持续传递。

(通讯员:吴湘婷

上一篇:文法学院“理论之光”社会实践团探究东北抗联女性革命意志传承

下一篇:湖北大学商学院"青春筑梦荆楚文化"团队赴大悟寻根,赓续百年革命薪火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