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6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2025年7 月 20 日 —26 日,西北民族大学赴大理州农科院调研实践团深入大理州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研究院科研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团队聚焦脱毒马铃薯培育、玉米杂交育种、水稻杂交育种、大麦种植等农业科技核心领域,深入田间地头,在实践中感悟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的深刻内涵,见证农科院科研人员深耕岗位、默默奉献,以青春汗水赋能乡村发展的坚守。 在农科院实验室,研究员带领队员们揭开脱毒马铃薯的 “神秘面纱”。脱毒马铃薯能有效解决种薯退化、产量降低等问题,对保障马铃薯产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实践团先与玉米育种专家进行交流,了解育种成果与实践要点,随后走进实验田,进一步学习 “定向改良”“边际效应”“杂种优势利用” 等技术。实践团成员们发现,一个优良品种选育周期长达 6—7 年,需历经无数次田间观察与试验。种质资源的珍贵,在每一株试验苗上尽显。 课堂上《遗传学》的杂交理论,到了稻田里变得复杂鲜活。在看到实验田里的绿油油的、处于灌浆时期的水稻,此刻,课本里的知识 “活” 了过来,在绿油油的稻田扎根。 同时,实践团成员协助农科院专家完成水稻生长状况的观察、防鸟网的铺设。深切体会到水稻育种的艰辛与不易。 大麦品种调研与记录。实践团成员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走进反季节大麦种植试验田,并了解到大麦种植过程中易感染的病毒,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种质资源储存仓库,观察株型、穗型差异,协助指导老师用专业设备记录品种数据。汗水落进泥土,镜头定格科研,笔尖流淌求知欲。这场实践,让专业知识在田埂延伸,让青春在躬行中沉淀。 此次实践不仅让生物专业知识在田野间落地生根,更让青年学子深刻认识到要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了阡陌纵横间,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农民丰收时的笑脸;将“学术著作”转化为长满庄稼的田野。 青年应在观察与实践中触摸农业科研脉络,探寻农业产业发展路径。 (西北民族大学赴大理州农科院调研实践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