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当前位置: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青春镜头对焦岁月,创意影像温暖桑榆——“三下乡”实践活动纪实

时间:2025-07-04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刘资 - 小 + 大

一、活动缘起:循银发需求,践青春担当

在建党104周年的特殊节点,为响应国家“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回应老龄化社会下老年群体精神文化诉求,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时光老友记”实践队,以“留住岁月笑颜,珍藏人生华年”为主题,奔赴郑州市金水区颐养乐福养老院,开启一场用镜头凝萃暮年、以创意留存时光的温暖奔赴之旅。

当老龄化浪潮席卷而来,老年群体物质保障逐步完善的同时,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凸显。实践队洞察到,一张承载岁月温度的照片、一次跨越代际的陪伴,能成为连接青春与暮年的情感桥梁。不仅能定格长者风采,更能唤起美好回忆、传递社会关怀。在党的生日开展活动,既以青春行动践行尊老敬老传统美德,也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关爱长者中具象化,用实际行动为建党纪念添注温暖底色。

二、筹备阶段:深耕需求,夯实活动根基

为让活动精准触达老人心灵,实践队提前与养老院深度协同:

(一)深入调研与需求梳理

实践走进养老院,与工作人员深入座谈,陪老人闲话家常,全面了解老年群体的兴趣爱好与实际需求。在与老人们的交流中,团队悉心收集到他们的独特回忆。通过细致梳理这些需求,团队为后续活动开展明确方向

(二)物料筹备与技能打磨

采购彩色幕布,花环发卡等道具,调试专业摄影设备;与老人唠家常,让镜头前的老人放下拘谨;摄影组队员练习创意拍摄技法,确保用青春视角捕捉精准捕捉岁月馈赠的独特气质。

三、实践纪实:镜头内外,织就跨代温情网

(一)创意拍摄:青春视角诠释“银发故事”

活动首日,实践队在养老院活动室搭建“多彩摄影棚”——绚丽彩幕作背景,专业灯光营造氛围。拍摄时,“青春陪伴者”与“岁月讲述者”互动不停:队伍里两名退役义务兵和退伍老人简单聊起服役时的片段,几句交谈便拉近距离;为老人别上缀着“好孩子”字样的大红花,褶皱的绸布映着银发,恍然让人读懂:岁月或许会爬上眉梢、染白鬓角,但每个灵魂深处,都住着永不褪色的童真;在彩幕前定格他们笑对镜头、重拾纯粹快乐的模样,那些眼角的笑纹里,分明藏着跨越时光的赤子之心。

对行动不便的老人,队员化身“光影摆渡人”:携带设备穿梭楼层,举起幕布当移动背景,在床边、轮椅旁捕捉鲜活瞬间。摄影师为卧床的爷爷奶奶拍摄时,举着补光灯调整角度,陪老人唠起年轻时的韶华。镜头里,老人讲述往昔,提及热爱之事,眼神仍闪着青春的光。

(二)跨代互动:温情话语叩响“岁月心扉”

拍摄不只是技术流程,更是情感流动的窗口。当镜头对准老人,家常与往事在交谈中漫开:讲起旧时趣事,眼角笑纹漾起涟漪;忆及难忘片段,神情染上温柔底色。某一刻,一位老人望着镜头,眼眶突然湿润,泪水悄然滑落——或许是光影定格的瞬间,让岁月沉淀的情绪有了出口。这让照片不再是简单的影像留存,而是跨代温暖的载体,老人以人生故事为锚,队员以青春陪伴为帆,快门声响,把触动与共情,织成最动人的时光经纬。

(三)影像焕新:让美好持续闪光

拍摄结束后,实践队开启“时光留痕”计划:

影像精修与实体留存:对拍摄素材逐张精修照片,调整色彩、饱和度,让岁月痕迹与生命质感在画面交融;冲印照片,让瞬间定格为可触摸的实体,留存这份珍贵。

纪念册制作:整理老人拍摄时的话语、片段,搭配花絮照片,制作电子纪念册与实体影集。将冲印好的实体照片、电子纪念册压缩包交付养老院,由院方协助传递给老人,留存这份被记录的温暖。

社会传播:在校园、社区展示创意肖像,通过线上图文分享,打破大众对老年形象的刻板印象,展现老人活力、豁达与人生厚度,引发“重新看见老年群体”的关注讨论。

四、多元收获:从个人成长到社会共鸣

(一)老人:重拾“被看见”的幸福

活动后,多数老人反馈这是一段难忘体验。照片成为他们珍视的存在,或被摆在床头,或被小心收在抽屉,成为与青春、陪伴相关的温暖锚点。这些影像不仅唤醒个人记忆,更让老人切实感受到社会关注,重拾“被看见、被珍视”的幸福,在养老院日常里添了份特殊的慰藉。

(二)团队:镌刻“暖时光”的印记

队员们在沟通里学会共情——面对老人因身体原因表达困难、交流不畅的情况,耐心用倾听、陪伴去靠近,慢慢捕捉他们的情绪与需求;在协作中提升能力,摄影组与后勤组配合,灵活应对设备调试,团队协作愈发默契。与老人的相处,让队员读懂“岁月厚重”,从他们沉默或断续的表达里,感知到坚韧与豁达,这是课堂外生动的成长课。

(三)社会:点燃“敬老火”的传递

活动通过照片传递的温暖,在校园、社区悄然扩散。老人们被记录、被关注的故事,让更多人重新审视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触发“如何更好陪伴老人”的讨论,带动社会对老年关怀从“物质给予”向“情感呼应”延伸,让“尊老敬老”在日常里有了更细腻的实践方向。

反思与展望:以青春微光,点亮更多暮年

活动中部分老人因听力、表达问题,沟通偶有障碍;道具准备未完全匹配老人多元需求,少数道具未充分发挥价值。这些细节,为青春服务暮年的实践敲响“更精准共情”的警钟。

当青春镜头对焦岁月,当创意影像温暖桑榆,这场“三下乡”实践,不仅为老人留存了独家记忆,更在跨代交流中,让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焕新生长。未来,“时光老友记”团队将继续以微光之名,奔赴更多暮年之约,让每个“桑榆晚”都因青春陪伴而熠熠生辉,让爱与温暖在岁月流转中永续传递,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添砖加瓦,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青春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作者: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时光老友记”团队

编者: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 刘资)

上一篇:“青春健康,益童前行”三下乡 ——青春助力,守护乡村健康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