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这届大学生,在盐碱地里“萄”出了金

时间:2025-07-04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王婧瑶 郑彦捷 - 小 + 大

近日,岱山县火箭村葡萄大棚内,温度计直指43℃。浙江万里学院“葡岱乡约”实践队员们汗流浃背,却仔细观察着藤蔓上饱满的“红富士”。这片曾经的盐碱地,如今挂满了村民的“金果子”。烈日下,这群大学生扎根在舟山群岛岱山县岱西镇火箭村,探寻一颗颗葡萄背后铺就的乡村振兴共富之路。

“谁能想到,脚下这片沃土,曾是连草都难长的盐碱地。”火箭村村支书杨芳指着眼前连绵的葡萄大棚,向实践队员们讲述起“岱西葡萄”的起源。故事始于一群退休教师和国企职工,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技术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岱西人“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改良土壤、引种选育、科学管理……汗水浇灌下,昔日的盐碱地实现华丽转身。如今,岱西葡萄品种多达十余种,亩产可达3000斤。杨芳给队员们算了一笔账:“像我们村种5亩葡萄的农户,一年稳稳当当能有十二三万的收入。这葡萄真成了乡亲们的‘聚宝盆’!”

岱西葡萄的魅力,远不止于舌尖的清甜,还带动了旅游业和深加工产业。实践队成员们在葡萄科普展厅了解到每年八月葡萄成熟时,岱西镇都会举办热闹的“葡萄游园节”。游客可以摘葡萄、住特色民宿、品尝当地美食、看民俗表演。

实践队又走进当地葡萄酒作坊,了解一颗小小的葡萄背后的“生意经”。葡萄原浆酒品牌创始人冯老师向队员们展示了用葡萄酿酒的全过程,他介绍道:“一瓶好酒需要陈酿8年才能装瓶出售。去年我们卖出了大约1000瓶,每瓶100元,刨去成本,每瓶能赚六七十元呢。”

“这颗小小的葡萄,甜了游客,也带火了周边很多生意。”队员郑彦捷感叹到。

然而,这份甜蜜事业正遭遇传承的寒冬——谁来接棒成了悬在丰收之上的问号。面对年轻人不回流和葡萄走不远的瓶颈,“葡岱乡约”实践队决心化调研为行动,他们计划为岱西葡萄量身定制一款专属APP,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解决岱西葡萄品牌推广中最艰巨的问题:走不远。针对销售路径问题,队员们向农户们描绘着蓝图:这款APP的智能首页,展示周边果园信息和新品动态;还设有分类专区,提供热销榜、回购榜及活动预约等多类功能。

此外,成员们也把目光投向了葡萄的“嫁衣”——包装。实践队利用设计专业知识,将岱山特有的‌海浪、渔船、船锚‌这些海洋印记,和葡萄‌水灵的模样结合在一起。海浪线条勾出葡萄剪影,蓝白底色配小船,海浪拍打着葡萄,寓意着海洋的馈赠与土地的丰收在此交融。这一更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标识,有助于打响岱西葡萄的品牌名声。实践队还在包装盒的材质上下功夫,‌选取更结实轻便环保的材质,硬纸板上烫着的金纹,正是这份海洋与阳光共同孕育的葡萄,对品质的承诺。

“我们还建议在包装上加入二维码,”实践队队员们描绘着初步设想,“扫码就能看到葡萄的种植故事、农户信息甚至冯老师的酿酒视频,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也吃出‘故事’来。”

除了打造云端市集,优化产品包装,团队成员还筹划设计岱西葡萄的相关文创衍生产品,利用挂件、便签、香薰等创意产品,以地域特色和实用性真正融入年轻市场,擦亮“岱西葡萄”这张名片。通过综合性改造,实践团队将一颗葡萄的故事延伸为可感知、可追溯的文化符号,让消费者在品味甘甜的同时,触摸到岱西风土的温度。

文字:王婧瑶 郑彦捷

图片:郑雯旗 丁彦哲 黄雨萱

上一篇:非遗魅力绽新章,滚龙连厢传薪火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