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德夯苗寨:文旅融合激活千年古寨的空间密码

时间:2025-07-09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蒲师歆 - 小 + 大

群山为幕,溪水作弦。 2025年7月7日清晨,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能量”实践队穿越云雾缭绕的矮寨公路,抵达深藏在武陵山脉腹地的德夯苗寨。这座曾交通闭塞古老村落,如今作为国家5A级景区,正以文旅融合为笔,书写着传统社会空间活化的生动篇章。

(图为德夯苗寨建设 图摄 蒲师歆)

公路动脉:打破封闭的空间革命

村委会斑驳的木墙上,一张1986年的老照片记录着空间变革的起点:村民们肩扛石块修筑进山公路的身影,凝固了德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瞬间。“从前出山靠脚力,现在旅游大巴开到家门口。”村干部的描述揭开空间活化的基底——当第一条公路切开群山屏障,吊脚楼、石板路、风雨桥这些沉睡的空间元素,开始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2000年代初景区评级成功,村民们自发将民居改造为民宿商铺,稻作梯田变身生态体验区,传统生活空间在旅游功能注入中完成蜕变。

文化基因:在文旅链上重生的古老智慧

午后鼓声穿透雨帘,实践队员循声走进青石院落。竹篾在老人指间翻飞,背篓从农耕符号转型为文创商品;鼓点随少年步伐震荡,火塘边的苗族鼓舞登上景区舞台。“年轻人外出务工曾让技艺断层,现在鼓声把文化敲进了旅游产业链。”村干部指着展柜里的竹编工艺品说道。更令人动容的是,村民们自发组成的应急救援队定期巡护山林,他们用苗家传承千年的互助精神守护青山绿水,让游客能俯身啜饮清冽溪水,在“摸蟹抓鱼”中触摸生态苗寨的脉动。

治理新章:村民主导的空间活化实践

夜幕降临时,实践队在消防车库前驻足。这台由村民集资购置的设备,连同义务值守表上的签名,昭示着德夯独特的治理智慧。“从闭塞山村到5A景区,关键是让村民当主角。”村干部的总结道破空间活化的内核:当旅游公司带来资本时,村民没有沦为空间改造的旁观者——石姓家族将宗祠文化转化为民宿故事,主妇们用酸鱼腊肉打造美食IP,青年返乡组建导游团队。这种“村民赋权”模式,使景区90%服务岗位由本村人承担,让文化传承与空间运营深植于社区土壤。

(图为成员与村民交流 图摄 潘柯伊)

溪流载着月光穿过寨门,鼓点融进夏虫鸣唱。 离寨时实践队员回望,吊脚楼的暖黄灯火与星空交相辉映。德夯苗寨用三十年时光证明:真正的空间活化从不是推倒重建,而是让古老血脉在文旅融合中持续搏动——当公路贯通封闭山峦,当鼓点敲响产业新声,当村民执掌发展之舵,这片土地终以文化为魂、空间为体、民生为本,在时代浪潮中奏出自己的生命节拍。

(通讯员 蒲师歆)

上一篇:山海遗韵逢青春:福工商学子为宁德非遗焕新添“新质力”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