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9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赵雨萱 陈奕帆 - 小 + 大
一、窑火焕新:景陶集团里的传统与科技融合实践 7 月 8 日,华东交通大学世纪英才学校 “火车头” 暑期社会实践第三分队(以下简称 “实践队”)走进景陶集团,在生产车间与交流座谈的穿梭中,学习传统陶瓷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逻辑,触摸当代陶瓷人的传承温度。 踏入生产车间,景陶集团机关党总支书记、国瓷馆陶瓷有限公司监事薛景玉化身 “导览者”,为师生们揭开科技赋能传统的生动图景。“以前工人守着窑炉‘看火候’,全凭经验和眼力;现在 5G 窑炉调控系统上线,温度、还原时间、窑内气氛都能精准把控。” 她指向智能设备,话语里饱含着对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碰撞的惊喜 —— 从人工观测到数字调控,古老烧制技艺借科技之力,在效率与精准度上实现跨越,让千年窑火绽出新时代的光芒。 交流环节,队员们围绕 “技术传承”“效率与传统平衡” 抛出疑问,薛景玉的回应串起陶瓷传承的 “变与不变”。谈及手艺接续,她笑言:“传承像条河,家族是‘手手相传’的细流,企业则是‘传帮带 + 技能比武 + 奖励机制’的江河。给师傅发传帮带费用,借政策开培训课,让老手艺在年轻人手里‘活’下去。” 说到效率与传统的平衡,她揭秘集团 “差异化打法”:红叶工业公司主攻批量生产,用机械化筑牢市场根基;金品陶公司深耕手工手绘,以传统技法守住工艺灵魂。机械与手工并行不悖,护住陶瓷产业的 “根”,也踩准创新的 “鼓点”。 实践队队员参观机器生产的陶瓷成品 实践队队员与负责人薛景玉进行访谈交流 作为校企党建联建的 “纽带人”,薛景玉分享产教融合成果时,眼里闪着光:“从实践育人基地到联合党支部,党建是‘桥’,把‘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拧成一股绳。这股力量,就是我们想递给年轻一代的‘接力棒’。”实践队成员感慨,此次景陶之行,使他们看清了传统陶瓷产业 “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 的生长轨迹 —— 以科技激活古老技艺,以多元模式平衡效率与坚守,让千年陶脉,在当代陶瓷人的智慧里,奔涌向前。 二、瓷韵入巷:基层社区里的非遗传承智慧 2025年7月8日,华东交通大学世纪英才学校“火车头”暑期社会实践第三分队(以下简称“实践队”)踏入瓷器街社区与桂花弄社区,对话基层工作者卢炆君、李梦婕,探寻陶瓷非遗文化在烟火街巷的传承密码。 在瓷器街社区,卢炆君向队员们展示基层文化传承的巧思。他指向社区里的展陈室,老瓷片静静陈列,制瓷工序一一呈现,“这里留住历史的碎片,让居民、游客直观摸到陶瓷文化的‘样子’。” 以及设计创意十足的 “瓷宝袋”—— 袋身印着青花瓷纹,里面装着避暑药、商圈代金券,借居民日常使用、游客往来传递,让瓷文化悄然融入生活。“展陈室守根,瓷宝袋传温度,文化传承就得这样‘贴着地气’。” 卢炆君笑着说,队员们也从中读懂基层对文化传承的细腻守护。 卢炆君向实践队队员讲解如何传承基层文化 桂花弄社区里,李梦婕分享 “接地气” 传播经验。“文化传承,得让更多人‘自然接上话’。” 她发动外卖小哥等新业态从业者在送餐、指路时捎带一句 “查裕顺是市级文保点”,用一线视角传递古迹信息。同时,借戏曲进社区、元宵活动契机,向居民讲 “景德镇手工瓷业文化遗存” 申遗意义,“游客多了,生意火了,街道新了,大家实打实尝到甜头,传承就有了良性循环。” 队员们恍然:让新业态打破传播壁垒,用务实举措让非遗 “活” 在当下,基层工作者的智慧,正藏在这些细腻观察与行动里。 李梦婕向实践队队员分享陶瓷文化传播经验 这场社区走访,让实践队看到陶瓷非遗传承的另一种模样 —— 基层工作者以生活为底色,用展陈室、瓷宝袋留住历史温度,借新业态、活动串联烟火日常,让文化传承从 “高大上” 融入 “烟火气”,在街巷烟火里,让千年瓷韵持续流淌、生长。 无论是景陶集团以科技赋能传统、用制度守护匠心的创新实践,还是瓷器街社区与桂花弄社区将瓷文化融入生活肌理的细腻举措,都在诉说着瓷都景德镇对千年陶脉的坚守与活化。从现代化生产车间里的智能窑火,到市井街巷中的瓷韵巧思,实践队走过的每一处,都见证着陶瓷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 这既是古老技艺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也是大工业生产与基层烟火气共同编织的文化传承画卷。 图片:赵雨萱 曾鸿瑞 倪欣怡 通讯员:赵雨萱 陈奕帆 |
上一篇:共护海洋文化遗产!“海丝寻舟”实践队与泉州福船古船模制作有限公司签约共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