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红色文化| > 文章 当前位置: |红色文化| > 文章

桂航学子黄日葵纪念馆寻初心:以青春之名续红色华章

时间:2025-08-04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农杰炜 申燊 - 小 + 大


7月25日清晨,桂平市第一中学的黄日葵纪念馆前,几束阳光穿过榕树缝隙,落在农杰炜、廖翊述等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子的肩头。这支《桂航记忆·双馆寻源》项目团队踏着晨露而来,在这座由展览室与演绎报告厅组成的纪念馆里,追寻第一位广西籍共产党员黄日葵的红色足迹,让党史学习从纸面走向具象,让革命精神在凝视与沉思中浸润心灵。

“这张1918年的照片里,黄日葵在北大图书馆油灯下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片段,手稿边缘还留着被蚊虫叮咬的血痕。”站在泛黄的文献复制品前,韦国成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展柜玻璃上,他用指尖轻轻描摹着青年黄日葵的笔迹——那是团队提前查阅史料记下的细节:这位从桂平走出的青年,在北平求学时组织进步社团,被捕后仍在狱中写下“为真理而死,虽死犹生”的血书。孙坤在笔记本上快速记下:“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拒绝脱党,在上海租界坚持地下工作直至病逝,年仅32岁。”字迹因用力而微微凹陷,仿佛要将这段历史刻进纸页。

转过展角,多媒体屏幕正播放黄日葵参与五四运动的影像资料。韦念畅突然驻足:“我们总说‘敢为人先’,直到看见他拖着病体创办《桂光》杂志,才懂这四个字不是口号。”他指着屏幕里“唤起家乡民众觉悟”的办刊宗旨,转头看向队友,“就像我们校史馆里那些前辈在简陋实验室搞科研,都是在黑暗里举火把的人。”这番话让曾乔平想起校史中“艰苦奋斗”的校训,他在本子上画下一个火把图案,旁边标注:“黄日葵的‘敢’与桂航精神的‘拼’,都是青年该有的模样。”

在演绎报告厅的留言墙前,皮振祥发现了一行稚嫩的字迹:“我也要做像黄爷爷一样的人。”他举起手机拍下这行字,镜头里恰好框进谢泽卫凝视展板的背影——展板上,黄日葵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青春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这封信写于1921年,那时他和我们现在差不多大。”谢泽卫转过身,眼眶微红,“他用生命回答了‘青年该如何报国’,而我们站在他梦想的新中国里,更要想清楚‘今天该如何接过接力棒’。”

离开纪念馆时,阳光已铺满庭院。黄永智突然提议:“我们对着馆牌合张影吧,让照片里的我们和历史里的他,完成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镜头定格的瞬间,十一位青年的身影与“黄日葵纪念馆”的牌匾重叠,背后的榕树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一个真理:那些为信仰燃烧的青春从未远去,它们化作照亮前路的星光,指引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在“追求真理、担当尽责”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归途中,廖翊述在朋友圈写下:“黄日葵用32年书写了‘忠贞’二字,我们该用一生去续写。”这条动态下,队友们纷纷点赞——他们知道,这场党史学习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就像黄日葵当年在黑暗中播撒革命火种,今天的他们,也将带着这份初心,在航天报国的征程上,让青春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芒。(作者:农杰炜 申燊)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红色足迹映初心,艺术教育亮童心》

推荐阅读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