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志愿服务| > 文章 当前位置: |志愿服务| > 文章

德州学院“鲁喀专项”——疆来已来意未休 未来会来再续情

时间:2025-08-1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张晨佳 - 小 + 大

7月19日至8月7日,德州学院能源与机械学院向“疆”来·向未来志愿服务队在新疆喀什疏勒县瑞丰5村开展支教志愿活动。本次活动共涵盖三大类——传统文化课堂:包括拓印、书法、围棋、剪纸、脸谱、太极拳。科技课堂:涉及LED灯、水火箭、3D打印、瓦力机器人等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包含弘扬航空精神,组织朗诵《彩色的中国》《党啊,我亲爱的党》,以及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等活动。

笔墨纸砚间,触摸文化根脉

拓印、书法、围棋、剪纸、脸谱、太极拳等传统文化课堂,让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一笔一划的书法里,藏着汉字的风骨与“字如其人”的品格教化;一剪一刻的剪纸中,透着生活的巧思与对美好的向往;黑白对弈的围棋间,藏着“舍小取大”的格局与辩证智慧;色彩斑斓的脸谱上,晕染着忠奸善恶的鲜明印记;一招一式的太极拳内,蕴着“动静相济”的东方哲学。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悄然与传统文化对话,筑牢文化自信。

动手实践中,点燃科学火花

LED灯组装、水火箭发射、3D打印体验、瓦力机器人操作等科技课堂,用直观可感的实践打破科学的神秘感。孩子们亲手调试机器人、见证水火箭升空、观察3D打印过程,在一次次尝试中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埋下探索创新的种子。孩子们在一次次尝试、调整、成功中,不仅摸清了科技的“脾气”,更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原来科学离生活这么近,原来自己也能成为探索世界的小科学家。这份好奇心推着他们追问“为什么”,也推着他们想要创造“新可能”,探索与创新的火苗,就在这些课堂里悄悄燃了起来。

声情并茂里,厚植家国情怀

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团队组织开展航空精神宣讲、诗歌朗诵、歌曲学唱等活动,引导孩子们在文字与旋律中体会家国大义。朗诵《彩色的中国》时,孩子对“碧绿的草原”产生好奇,经志愿者现场描述后,朗诵声音愈发洪亮;学唱《党啊,我亲爱的党》过程中,大家就“红船”典故向志愿者提问,在听完建党初期的奋斗故事后陷入沉思;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时,孩子们望着教室墙上的五星红旗,神情专注,稚嫩的歌声中传递出对祖国的朴素情感。

支教团成员表示,起初曾担心课程内容与当地孩子的兴趣点存在差异,但孩子们每天清晨等候在教室门口的期待眼神,成为团队全力以赴的动力。一位小朋友的母亲在与志愿者交流时提到:“孩子回家后总说要学更多知识、造有用的东西,是这些老师让她有了新的向往。”离别时,孩子们紧紧攥着志愿者的衣角,反复念叨“老师明年再来”,而志愿者的行囊里,装满了写着维吾尔语祝福的纸条。这场跨4000公里的山海之约,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支教范畴——它是鲁喀两地青少年心与心的对话,是东部教育资源与西部成长需求的精准对接,更是新时代青年用行动书写的民族团结篇章。

德州学院鲁喀专项志愿服务活动于8月7日正式画上句点。十余天的支教时光里,志愿者们带着精心设计的课程走进喀什疏勒的课堂,用生动的汉字故事唤醒文化认同,用奇妙的物理实验点亮科学梦想,更用朝夕相伴的陪伴与倾听,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走出戈壁看世界"的种子。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终将在时光的浇灌下,长成连接齐鲁与喀什的友谊之树,见证更多梦想跨越戈壁,向光而生。(作者:张晨佳)

上一篇:德州学院“鲁喀专项”——疆来已来意未休 未来会来再续情

下一篇:青春跨越山海,爱与知识在边疆接力—— “关爱引航,繁星点燃”鲁喀专项志愿支教活动再启程!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