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青春作笔书汉韵,志愿为帆传文脉

时间:2025-08-14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汉风雅颂,薪火传芳”实践团队 - 小 + 大

当汉水的晨雾漫过古栈道的遗迹,当秦岭的余晖掠过武侯祠的飞檐,一群身着志愿服的青年身影,正以脚步为尺丈量文明厚度,以赤诚为墨书写传承新篇。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汉风雅颂·薪火传芳”社会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在汉文化的发源地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用青春之力让沉睡的文脉苏醒,让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一、以初心为锚,在历史长河中锚定传承坐标

“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是这群青年志愿者踏上征程的精神罗盘。他们深知,汉文化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静态展品,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长河——是“天人合一”的生态哲思,是“开拓进取”的奋斗密码,是“忠义担当”的人格标杆,更是“开放包容”的文明胸怀。

于是,天汉湿地公园的讲解台成了他们的第一站。志愿者们将“汉水女神”的古老传说拆解成生动的生态寓言,把神话中“敬畏自然”的朴素智慧,与当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相衔接。当一位老人听完讲解后主动拾起湖边垃圾时,志愿者们懂得:文化的传承,从来都是让历史智慧照进现实生活。

古汉台的青石板上,志愿者们站在刘邦饮马的遗址前,将“韬光养晦”的隐忍与“暗度陈仓”的谋略,转化为青年可感知的“逆境突围”方法论。《石门十三品》的汉隶石刻前,他们用指尖描摹笔画间的刚劲,解读汉代“兼容并蓄”的文化气度。“原来历史从不是故纸堆,而是能教会我们如何生活的老师。”一位青年游客的感悟,道出了志愿者们的初心——让传统文化成为照进现实的光。

二、以创新为桥,让千年文脉与时代共振

在褒斜栈道的绝壁间,志愿者们俯身观察先民留下的榫卯结构。那些在险峻山势中搭建的通道,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敢闯敢试”的精神见证。“古人用智慧征服天险,今天我们用创新攻克科技难关,这是跨越两千年的精神接力。”一位志愿者,在向游客讲解时眼中闪烁着光芒。这种将历史智慧与时代精神相勾连的解读,让古老栈道成为了青年理解“攻坚克难”的生动课堂。

兴汉胜境的仿古建筑群里,志愿者们化身“文化解码人”。他们从斗拱的力学设计里,讲古人“天人和谐”的建筑哲学;从丝绸之路的贸易图景中,说汉代“开放包容”的文明胸怀。一位参与讲解的女生说:“当我看到游客们从建筑细节里读懂‘大国气象’时,突然明白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藏在每一处历史细节里的底气。”

而在城固县的社区课堂,志愿者们又变身为“文化播种者”。他们教孩子们用彩笔临摹汉隶,在笔画起落间感受“横平竖直”的品格;讲张骞“凿空西域”的故事,在历史传奇中种下“胸怀天下”的种子;记录“城固架花”的编织技艺,用短视频让非遗手艺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我们或许不能让所有孩子都成为文化研究者,但希望他们能因这些体验,对自己的文化多一份热爱。”这是志愿者们最朴素的心愿,也是最动人的坚守。

三、以担当为炬,让青春力量照亮传承之路

武侯祠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匾额前,志愿者们向游客讲述诸葛亮的生平。从《出师表》的家国情怀到“木牛流马”的务实创新,他们将先贤“忠义担当”的精神,与当代青年“挺膺负责”的使命相连。“诸葛亮用一生践行‘报国安邦’的承诺,今天我们用志愿行动传承文化根脉,这是不同时代的青年对‘担当’的共同注解。”一位学生党员的讲解,让在场的听众深受触动。

在张骞纪念馆,志愿者们凝视着这位“丝路开拓者”的塑像,讲述他“持汉节不失”的坚守。当有游客问“今天我们为何还要纪念张骞”时,一位志愿者这样回答:“因为他身上那种‘走出舒适区、探索未知’的勇气,正是当代青年面对世界时最需要的精神力量。”这种将历史人物精神与青年成长相融合的解读,让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时代意义。

志愿的脚步终有终点,但传承的征程永无止境。当志愿者们整理好调研笔记,将拍摄的文化短视频上传至网络,将社区课堂的孩子们的作品小心收好时,他们知道:这场以青春为名的文化传承,早已超越了一次实践活动的范畴。它是一场精神的接力,让汉文化中“进取、创新、担当、包容”的精神基因,通过青年的声音、行动与创造,融入时代的血脉。

从汉水之畔到古台之上,从绝壁栈道到社区课堂,这些年轻的身影,正在用最真挚的方式回答一个命题:当代青年如何与传统文化对话?答案或许就藏在他们的行动里——以敬畏之心守护根脉,以创新之力激活传统,以担当之姿续写新篇。当青春力量遇见千年文脉,碰撞出的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新路径,更是一个民族在代际接力中,对自身精神家园的永恒守望。

(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汉风雅颂,薪火传芳”实践团队)

上一篇:八秩寻迹传初心,数商学子踏征程——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抗战胜利80周年红色教育研学实践

下一篇:华中农大学子与珠宝山村孩子共同度过的夏天:桃李不言自成径,爱落乡间自有声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