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2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王玉 高瑞佳 - 小 + 大
2025年7月10日上午,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经韵逐梦·青禾实践团”深入天津宝坻汪曹庄,来到了棕编手艺人张师傅的家中,沉浸式体验了棕叶幻化为艺术的奇妙过程,探寻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之道。 在张师傅灵巧的双手下,普通的棕榈叶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化作栩栩如生的昆虫。张师傅的技艺之路源于纯粹的兴趣。他最初在网上接触到棕编后,便尝试用彩带和树叶进行编织,后因作品受到喜爱、有人求购而自然走向了市场化道路。他选择昆虫作为主要创作主题,因其结构相对简单,更易于标准化制作和量产,市场接受度也较高。
![]() 图为昆虫棕编作品展示 原材料处理是棕编面临的关键挑战。张师傅介绍,树叶需经过泡水等特殊工艺处理,才能有效防止干裂变形。这些宝贵的处理方法,包括作品比例设定、编织手法精进以及材料保存秘诀,都是他通过反复试验、自学摸索而来,堪称“无师自通”的典范。 张师傅的运营模式颇具特色,对于本地学员,他提供免费教学并发放样品,然后回收学员的成品进行统一售卖,形成了一种小型“合作社”模式;对外地学员则收取一定的短期集中培训费用。在推广方面,他主要依赖快手、抖音、闲鱼等线上平台。
尽管推广教学面临投入大、回报慢的困难(尤其需要长时间指导上手慢的学员),且原材料的自然特性(如叶片柔韧性、保存期)直接影响工艺品的制作周期与效益,但张师傅推广棕编技艺的信念依然坚定。“既是为了谋生,更是希望这门手艺能惠及更多人。”他坦言,棕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个人热爱、市场有效接纳与学员持续参与三者的合力。他特别指出,耐心是学习的关键品质,而年轻人通常上手更快,更适合快速入门。 图为实践团和棕编手艺人合照 实践团成员在体验棕编柔韧特性的同时,也细致记录并分析了张师傅“免费教学+成品回收”以及依托短视频平台的推广模式,尝试从经济学视角为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提供新思路。(通讯员:王玉 高瑞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