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得出、融得进、治得好——南水北调移民安置区法治振兴融合优化与路径调研_|暑期实践|_多彩青年网-展现全国多彩多样的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动态!
 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迁得出、融得进、治得好——南水北调移民安置区法治振兴融合优化与路径调研

时间:2025-09-06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张书函 - 小 + 大

丹江碧水润中原,法治春风拂乡野。202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迎来通水十周年。这个暑假,郑州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奔赴邓州多地,深入检察院、文化场馆、基层镇村与学校,从法治实践、文化浸润、基层治理与教育等维度,探寻南水北调移民安置区法治振兴密码。

首站检察院:触摸法治实践的“脉搏”

实践首日,团队走进邓州市人民检察院。一入大厅,“先忧后乐 执法为民”的大字便营造出浓厚法治氛围。检察院政治部程晓轲同志热情接待,介绍邓州因南水北调移民安置产生的特殊法治需求后,结合案例详解检察院工作。

在公益诉讼领域,针对企业违规排污影响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情况,检察院通过检察建议、公益诉讼等方式督促整改,守护生态与水资源安全,尽显检察机关在生态保护中的担当。

未成年人保护方面,考虑到移民安置区青少年因家庭环境变化更需法治关怀,检察院定期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秉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助力失足青少年回归正途,凸显对移民子女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视。

信访工作中,面对移民群众因土地分配、补偿款发放等产生的疑问或不满,检察院信访部门耐心接待,联合多部门调查调解,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桥梁”。

座谈会上,团队与检察干警围绕移民安置区法治建设积极交流,还就“四议两公开”制度应用展开讨论,干警们结合工作分享的依法监督、保障群众权益案例,让大家对制度与法治的结合有了更直观认识。

随后,团队参观“四议两公开”展厅。在讲解员引导下,深入了解“党支部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制度内涵。

展厅丰富的图文、视频资料,清晰呈现制度在移民土地确权、集体资产分配等关键问题上的实践,移民群众积极参与决策的场景,让大家深切感受到“四议两公开”化解移民安置矛盾的作用,以及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对制度合法合规执行、保障群众“三权”的重要性。互动环节中,团队通过模拟操作,更深入体会制度的民主决策流程,深刻认识到其让基层治理有“温度”、权力运行有“尺度”,为移民安置区“治得好”提供坚实制度支撑。

花洲书院行:感受德治与精神的“浸润”

离开检察院,团队来到花洲书院与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从文化与精神层面探寻法治振兴的深层逻辑。

在花洲书院,古色古香的建筑与浓厚文化气息中,团队参观范仲淹纪念馆、廉政文化长廊,了解范仲淹在邓州任知州时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兴办教育的廉政实践,其“先忧后乐”思想与“清正廉洁”作风,至今仍是基层治理的精神财富。

在范仲淹廉政思想展区,看到先贤治理举措与精神传承后,团队成员热议“廉政思想与现代法治”,认为法治是底线约束,德治是思想引领,二者结合方能构建稳固基层治理体系。就像移民安置区矛盾调解,工作人员既以《民法典》《土地管理法》明确权责,又用乡规民约、道德理念化解隔阂,“法为基、德为魂”的思路,降低纠纷化解成本的同时,增强了群众的认同感,为“融得进”注入文化动力。

走进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独特红色外观与五角星标识十分醒目。馆内丰富展品、图片和视频,讲述着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编外雷锋团故事:一批邓州籍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退伍战士,回乡后以雷锋为榜样坚持行善,逐渐发展壮大。

参观中,团队了解到编外雷锋团成员在移民安置区建设中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帮助群众、调解纠纷,其无私奉献精神与法治倡导的公平、正义、和谐理念相契合,为基层治理凝聚正能量。与工作人员交流得知,编外雷锋团还会结合雷锋精神开展法治宣传,引导移民群众依法办事、维权,让大家认识到精神力量与法治建设可相互促进,雷锋精神能为法治振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基层与校园:探寻法治落地的“实践”

最后,团队深入都司镇基层与八里村小学。

在都司镇,团队走进基层治理阵地,近距离感受“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践。会议室里,工作人员结合移民安置中土地分配、集体资产处置等案例,讲解制度如何保障移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如移民安置点公共设施建设决策,通过“四议两公开”充分吸纳群众意见,确保决策合法合规且贴合需求,减少矛盾纠纷。镇干部还介绍,开展“四议两公开”时会结合法治宣传,讲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让群众明晰权利义务,推动基层治理在法治轨道运行,彰显“四议两公开”与法治融合对移民安置区“治得好”的保障作用。

来到八里村小学,团队与校长深入交流,了解到因家庭搬迁,部分孩子对交通安全、防溺水等安全知识及基本法律常识了解不足。为提升孩子法治与安全意识,团队利用黑板报开展主题宣传,分工协作绘制“交通安全”“防溺水”内容,以简洁文字和生动漫画传递知识。绘制时,孩子们好奇围拢,团队成员趁机用通俗语言讲解安全要点,告知遵守规则、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团队协助校长整理安全教育资料,过程中也更清晰认识到,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是培养移民子女法治与安全意识的关键场所。

悠悠丹江水,拳拳赤子心。从法治殿堂到文化深处,从基层肌理到校园角落,郑大学子以脚步丈量移民安置区的法治脉络,用青春感知振兴征程的时代脉搏。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实践为笔、以担当为墨,在助力南水北调移民安置区法治振兴的道路上,书写饱含责任与热忱的青春篇章,让法治之花在乡土大地灼灼绽放。

(作者:张书函)

上一篇:“医健三仁启梦队”潮汕行:多维行动助力政策精准直达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