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红色文化| > 文章 当前位置: |红色文化| > 文章

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铭记·传承”团队深入调研历史印记与先辈事迹的当代传承

时间:2025-08-18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王璨 - 小 + 大


为贯彻落实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的时代要求,响应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的思政教育政策,2025年7月15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铭记·传承”实践团队的6名学生前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开展“铭记历史魂,砥砺报国行”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史料考证,实践团队深入探索历史记忆在当代青年中的传承与延续,收获颇丰。

图为成员们在纪念馆盖章处留念。王璨 供图

当日上午9时,实践团队于纪念馆和平广场集合。广场上的雕塑群庄严肃穆,成员们怀着沉重的心进入主展区。在“300000”石刻前,讲解员为成员们详细讲述了1937年12月13日起,侵华日军在南京进行长达6周的大屠杀,致使30多万同胞遇难的史实。

在“遇难者名单墙”前,记录员记录下了部分遇难者和幸存者的姓名及相关信息。面对展柜中的遗物,成员们仔细观察,并用手机拍摄下来,以供后续学习使用。进入“幸存者证言区”内,92岁幸存者夏淑琴的口述影像更是让成员们都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每个普通人面对如此残忍行径的无能为力。

此次实践活动中,团队创新运用多种科技方式使得历史记忆更加生动立体。在互动展区,成员们体验了“历史拼图”项目,通过触摸屏幕拼接碎片化的历史照片、文献和证言来亲手完成完整的“南京安全区地图”,同时,电子屏能够自动标注救助点分布,使得历史变得直观可感,而非空洞的书面文字。团队借助相机、录音设备等现代数字化工具,记录珍贵影像和声音资料,并与纪念馆幸存者证言数据库交互学习,多维度理解历史事件。

“走出纪念馆,视线重新被温暖的阳光占据,仿佛刚才在馆中黑暗、压抑的时间只是我的错觉。从黑暗走出,走向光明,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习以为常,只需要五分钟;但对于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人们呢?可能是五年,十五年,五十年,甚至一辈子。我想,在南京城市中有这么一大片地方,用来存放这段记忆,是我们后代能做到的,替他们发声的最好的方式之一了。只有当这段记忆被所有人所看到、了解,那他们当时的呼喊,也能算是穿越近百年的时光呼喊出来,30万亡魂便也算是获得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这座建筑不仅是记忆的容器,更是培育历史意识的反应堆——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纪念不在于复述苦难,而在于将创伤转化为守护文明的永恒能量。”团队成员王璨在参观后这样说。

经过一天的实践,团队成果丰硕。史料收集方面,成员们的笔记本记录了大量遇难者姓名、遗物细节、幸存者证言要点及专家观点,相机存下数百张涵盖历史文物、图片资料等的照片。在认知层面,团队明确了历史研究需基于扎实史料和细节把握,深刻认识到当代青年在历史记忆传承中的责任与使命。

傍晚,实践团队在纪念馆出口和平钟前驻足,钟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的字样在夕阳下格外醒目。

图为成员在为游客讲解。 王皓玥 供图

在实践后的假期期间,团队成员们也各自行动,于家乡开启红色探索。有人走进南通群英馆,有人驻足南京史料陈列馆,她们不仅瞻仰先辈事迹、回溯历史脉络,还积极投身志愿工作,以讲解服务、秩序维护等行动,延续实践热度,让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信念持续扎根生长,让爱国主义情怀在不同城市的红色土壤中,绽放出同频的青春担当。

图为成员在南通群英馆学习历史。袁心怡 供图

实践团队成员在回望此次历程时坦言,课本上的历史文字经此一行,已然挣脱纸面束缚,化作可触可感的鲜活记忆。这份穿越时空的深刻触碰,不仅让历史细节在认知中愈发清晰,更在心底筑牢了传承的使命根基。未来,他们将以青春为舟,载记这段历史行向更广阔的人群,用讲述唤醒共鸣,用行动延续铭记,让那段不容遗忘的过往,在代代接力中始终保有穿透时光的力量。

图为成员合照。李佳浠 供图

文字(通讯员):王璨

一审一校(团队指导老师):张鹏岩

二审二校:陈慧敏

上一篇:追寻先辈足迹,赓续红色基因:云南大学学子返家乡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