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9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郑雅文 - 小 + 大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涵养家国情怀、锤炼专业本领,7月23日至27日,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韵宣威·长征筑梦队”赴宣威市开展“重走云岭长征路,青春聚力促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依托肖智超老师负责的宣威市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以“红色基因传承、非遗技艺赋能、科技助农兴产”三大板块为抓手,将红色教育、专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宣威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青春动能。。 红色铸魂:虎头山下的青春宣誓 在红色教育板块中,实践团队来到来宾街道虎头社区,参观红军村革命遗址,聆听红军后代讲述战斗故事。在庄严肃穆的虎头山烈士陵园,全体成员重温入党入团誓词,缅怀革命先烈。通过12公里徒步重走长征路、模拟红军支部会议等活动,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长征的艰辛与伟大,进一步坚定了“青春向党、强国有我”的理想信念。 非遗探味:一块火腿里的千年匠心 作为食品专业学子,团队特别聚焦宣威火腿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深入产业链各环节开展研学实践。在宣威火腿博览馆,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传统搓盐技艺,详细讲解“盐渍—发酵—熟成”的科学原理。在现代火腿生产企业老浦家火腿公司,师生们认真学习控温控湿发酵、标准化分级等技术创新,对比分析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路径。在传承人的指导下,队员们亲手参与火腿月饼制作,从定馅到烘焙全程体验非遗匠心。通过与传承人的深入交流,大家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团队成员还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了“低盐生食火腿研发”“数字化品控体系构建”等建议,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新思路。 科技助农:千亩黄瓜地里的田间课堂与红色对话振兴路 在科技助农方面,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在千亩有机黄瓜种植基地向农技人员学习环境调控、病虫害防治和采后预冷保鲜等技术,并亲身参与黄瓜整枝修剪等农事操作。团队还走访了新农人、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和非遗传承人,从多维度探寻红色精神在当代的传承。通过与新农人的交流,队员们了解到科技如何助力金葵花等农作物种植;与村支部书记座谈,探讨了红色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的联动路径;走访红军村村民,倾听惠民政策为生活带来的切实变化。同学们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开展食品安全科普活动,编制图文手册向当地群众讲解肉制品储存、添加剂识别等知识,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民生的实际行动。 星火接力:云农大以红色非遗科技之笔绘就宣威振兴新卷 宣威市“三下乡”活动已连续开展26年,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云南农业大学多次组织师生团队深入宣威开展志愿服务,内容涵盖农业技术推广、食品加工升级、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将课堂知识融入实践,更在红色文化的洗礼中筑牢了信仰之基。队员们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核心在人才”的重要论述,响应《2025年数字云南建设工作要点》中推进城乡数字化发展的号召,积极探索“红色文化+非遗产业+科技赋能”的振兴模式。队员们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他们将坚持以食品专业为根基,深耕产业沃土;以长征精神为指引,照亮信仰之路,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郑雅文 学校:云南农业大学 团队名称: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寻找红色印记来宾行”实践队 指导教师:肖智超 曹甜甜 康心蕊 马云双 队长:董力榕 队员:郑雅文、施雪芳、王璐菲、夏雪、吕红权、周艺、刘云芸、刘佳瑞、邹雁、陈晓雅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