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变现”之路:中国乡村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_|综合资讯|_多彩青年网-展现全国多彩多样的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动态!
 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综合资讯| > 文章 当前位置: |综合资讯| > 文章

绿水青山“变现”之路:中国乡村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

时间:2025-10-10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张昭 - 小 + 大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加速落地的当下,中国辽阔乡村正经历一场关乎发展逻辑的深刻变革。过去“守着绿水青山却过穷日子”的困境,逐步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路径打破。如何将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课题。从东部山区的民宿集群到西部草原的特色产业,中国乡村正通过多元实践,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机制,让“生态颜值”真正变成“经济价值”。

一、产业化开发:激活生态资源的经济潜力

产业化开发是生态产品价值落地最直接的路径,其核心在于将生态资源深度融入产业链,通过业态创新让“绿色家底”转化为“增收资本”。这种转化并非对资源的粗放利用,而是遵循“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原则,创造远超传统农业的附加值,让生态资源成为乡村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

浙江莫干山的实践极具代表性。昔日,这里的村民多依赖开山采矿、砍伐林木维持生计,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收入却长期低迷。如今,当地通过“政府引导+村民自主+企业参与”的模式,将600余栋老旧民居改造为设计感十足的“洋家乐”,打造出以“山居体验+自然研学+康养度假”为核心的生态旅游集群。随着产业兴起,村民纷纷从外出务工转向返乡创业,收入水平大幅提升。这种模式既保留了莫干山的自然风貌,又通过产业升级让生态资源成为乡村发展的“黄金资产”。类似的探索在全国遍地开花。福建武夷山依托优质生态环境,打造“茶旅融合”新业态——游客在品味武夷岩茶的同时,还能走进茶园体验采茶、制茶的全过程,感受茶文化背后的生态底蕴。一片茶叶不仅带动茶产业升级,更让周边百姓实现“一叶富一方”的目标。这些案例证明,发展生态旅游、康养服务、绿色农业,既能守护绿水青山,又能让生态资源成为乡村产业升级的核心竞争力。

二、市场化交易:为无形生态服务精准定价

对于碳汇、水源涵养这类“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生态服务,传统模式下其价值往往被忽视,导致“保护者吃亏、受益者免费”的困境。而市场化交易机制的建立,正通过制度创新与科学核算,为这些无形服务赋予“价格标签”,搭建起价值兑现的桥梁。浙江丽水的金融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丽水率先对区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进行核算,构建涵盖“生态调节、产品供给、文化服务”的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当地推出“生态贷”服务——乡村可凭GEP核算结果,将生态资产作为抵押申请发展资金。这一举措让“绿水青山”有了具体价值,为绿色项目注入金融活水,也让生态保护者能从生态资产中获得收益。

福建南平的“森林生态银行”则探索出另一种路径。南平作为福建重要生态屏障,拥有2900万亩林地,但分散的林权导致经营效率低下。“森林生态银行”通过“托管+流转”模式,将林农手中零散的林地集中起来,由专业机构统一开展生态修复、碳汇培育,林农按持股比例获得持续分红。这种模式既提升了林业经营效益,又保障了林农利益,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与此同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为林业碳汇等项目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易平台,让“卖碳”成为乡村生态增收的新渠道。

三、品牌化赋能:提升生态产品的附加值

品牌建设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通过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讲好生态故事,乡村土特产能实现从“普通产品”到“高端精品”的跨越,在市场竞争中建立差异化优势。“丽水山耕”的成功堪称典范。作为全国首个地级市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它并非简单“贴标签”,而是构建了全链条质量保障体系:严格筛选生产主体,要求产品符合“无农药残留、无重金属超标、无抗生素”标准;建立区块链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产品全流程信息;通过统一营销,让“丽水山耕”走进全国300多个城市。如今,“丽水山耕”授权产品达千余种,平均溢价率突破30%,带动8.5万农户增收。内蒙古“锡林郭勒羊肉”则凭借生态标签站稳高端市场。锡林郭勒草原的羊以“吃天然牧草、喝矿泉水”长大,肉质鲜嫩无膻味同时通过纪录片、文化节等形式讲好草原故事,让消费者感知“每一口羊肉都是草原的馈赠”。目前“锡林郭勒羊肉”品牌价值超180亿元,产品售价较普通羊肉高40%,带动草原牧民稳步增收。这些案例表明,品牌化的核心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消费者认可的品质优势,让生态产品实现价值跃升。

四、系统性保障:筑牢绿色发展的根基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政策、科技、人才等多方面协同支撑,才能确保发展之路行稳致远。政策层面,各地逐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新安江流域的跨省补偿试点颇具代表性:作为钱塘江源头,安徽负责上游生态保护,浙江作为下游受益地区提供补偿资金,形成“保护者受益、受益者补偿”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两地累计完成补偿资金交割58亿元,新安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这一模式已在全国16个跨省流域推广。

科技创新为生态价值实现提供技术支撑。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用于生态监测与价值核算,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电商直播、智慧农业打破地域限制,让偏远乡村的生态产品直达全国市场。更重要的是,各地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成为生态价值的主要受益者——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发展成果惠及所有村民,真正实现“生态富民”。

从理念创新到实践探索,中国乡村已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通过产业化开发激活资源潜力、市场化交易兑现无形价值、品牌化赋能提升竞争优势、系统性保障筑牢发展根基,这条路径不仅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更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实践充分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随着更多创新机制的落地,中国乡村必将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为全球生态治理与乡村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昭)

上一篇:海大学子用海藻破解钠电材料难题 绿色技术带动产业与乡村双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