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村振兴| > 文章 当前位置: |乡村振兴| > 文章

西财学子三下乡:解码红色达州的四重振兴密码

时间:2025-07-09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李奕霏 - 小 + 大

导语: 这个夏天,西南财经大学“红韵乡心筑梦实践队”的脚步踏上了四川达州通川区的热土。他们不是普通的游客,而是带着问题与思考的“解码者”。七天行程,他们用脚步丈量革命老区,用专业视角触摸历史脉搏,更在古今交融、产业新生中,探寻红色基因赋能达州四重振兴的生动答案。快跟实践队一同,沉浸式体验这场意义非凡的实践之旅!

第一重密码:规划解码——在古今对话中,触摸城市生长的红色根脉

7月2日,走进达州市城市规划馆,巨大的动态沙盘瞬间抓住了队员们的眼球。灯光流转间,“一江穿城、路网纵横”的现代轮廓清晰浮现。讲解员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生态打底,产业协同,这是我们发展的新蓝图。”队员们屏息凝神,指尖仿佛能触碰到这座从巴国故地蝶变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强劲心跳,感受规划智慧如何为红色热土注入时代动能。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达州城市规划馆聆听讲解。唐诗超 供图

 午后,达州市博物馆化身时空隧道,带领实践队穿越时空来到“红军入川”展区,泛黄的战斗命令书、斑驳却依旧铿锵的红军标语,瞬间将大家拉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看!这就是宣达战役中缴获的军工设备图!” 当讲解员讲述红军如何智取装备,队员们不约而同地凑近展柜。王维舟将军签署的作战文件复刻件前,时间仿佛凝固。黑白影像、真实物件,叙述着“一市三县”红色政权的建立脉络,无声诉说着川陕革命根据地初创的艰辛与豪迈,红色基因的种子,悄然在年轻的心田播下。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达州市博物馆红色展区。兰牧遥 供图

第二重密码:非遗赋能——剪刀翻飞间,红色记忆“活”起来

图为何氏剪纸传承人向实践队成员教授传统技法 唐诗超 供图

7月4日上午, 走进何氏剪纸工作室,实践队细细体会剪刀与信仰的对话,非遗传承人何晓玲老师的手,像被赋予了魔法,一张红纸,几番折叠,剪刀轻盈游走——巴人图腾幻化为红军主题剪纸。队员们跃跃欲试,“五星”、“镰刀”这些红色符号,在传统纹样中找到了新家。“咔嚓咔嚓…” 剪刀声此起彼伏,《红军过达州》等作品在专注与创意中诞生。指尖的温度,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图为实践队成员教授学生们剪纸技法 兰牧遥 供图

在通川区一小江湾城校区的“剪纸小课堂”里,气氛更热烈。“一折二画三走刀,红军故事纸上飘!” 孩子们用稚嫩的方言念着口诀,小手笨拙却认真地剪刻着。看着自己剪出的“小红军”,纯真的笑容里闪烁着对红色符号最初的认知。非遗,不再是尘封的技艺,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生动桥梁。

     科技之光映照“神剑精神”神剑园的探访,打开了另一扇窗。王承书院士隐姓埋名、字迹工整的手稿,张爱萍将军故居里那双沾满泥土的草鞋,还有历经风雨的“将军树”…… “原来,‘两弹一星’精神在这里有如此鲜活的注脚!” 队员们深受震撼。与罗江镇副镇长的座谈会上,思维的火花激烈碰撞:“红色文创盲盒”、“剪纸党史手账”…一个个脑洞大开的点子被抛出,非遗与红色研学的深度融合路径,在讨论中逐渐清晰。

第三重密码:产业破题——一颗脆李的“红色旅程”

7月4日下午,实践队前往双龙湖社区的环风脆李果园调研。3000亩环风脆李果园郁郁葱葱,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这可是上过央视的珍品!”社区纪委书记张翠大姐自豪地介绍,随即话锋一转,“但光靠卖鲜果,路还是窄了点…”,产品要创新,销路要多元……

图为实践队成员前往双鱼湖社区脆李果园实地调研 唐诗超 供图

队员们深入果园,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这里竟是红军解放达城战役的旧址!凤凰山上的红军亭默默矗立,仿佛在诉说往事。“红色+生态+农业”的金点子 调研笔记上,思路飞速延展。队员们兴奋地讨论着: “脆李采摘季,何不开设‘红军炊事班体验’?游客摘完果子,就地学习用土灶制作红军餐,感受军民鱼水情!”“设计‘一颗李子的红色旅程’!从果园到红军亭,孩子们边尝甜李,边听革命故事,在行走的课堂里读懂乡土。”“包装太重要了!融入我们设计的红军剪纸元素,‘脆李红’遇上‘革命红’,颜值内涵双在线!” “对!让游客咬下的每一口甜,都带着这片土地的红色记忆。” 队长在笔记中重重写下感悟。

第四重密码:精神传承——重走红军路,青春与信仰隔空对话

 7月5日,实践队踏上“重走川东红军路”的实地探访。在蒲家镇五高小,队员们仿佛还能听到琅琅书声与救国呐喊。戴治安校长点燃教育救国的火种,那份热忱穿越时空,让队员们心潮澎湃。在梓桐镇八十八军政治部遗址内,老教师用方言讲述“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当年红军战士就是一刀一刀刻上去的!”队员们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石壁上深深的刻痕。那一刻,冰冷的石头仿佛有了温度,传递着92年前革命者改天换地的决心。历史的回响,如此真切。

图为红色第一联旧址 兰牧遥 供图

7月6日,“忠心耿耿”的永恒回响,宣汉王维舟纪念馆,是此行的精神高地。“红三十三军”展区,泛黄的《入党志愿书》手稿与“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题词交相辉映。讲解员动情地讲述:“王维舟将军当年把革命标语刻在竹片上,顺河漂流,让革命火种随波远扬…” 队员们在互动留言屏前驻足,郑重写下:“青年接棒,红色永续!” 从史料研读到心灵触动,再到行动承诺,精神传承的闭环在此刻庄严完成。

 结语:从规划馆的蓝图展望,到博物馆的岁月回眸;从剪纸工作室的匠心传承,到神剑园的科技荣光;从脆李果园的甜蜜探索,到红军路上的深深足迹……西财“红韵乡心筑梦实践队”的达州之行,绝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他们用双脚丈量,用心灵感悟,用专业解码,在这篇土地上绘制出一幅 “规划引航、非遗活化、产业造血、精神铸魂” 的红色振兴青年方案。当青春智慧与红色基因碰撞,当高校力量融入乡土脉动,“把青春智慧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在这片川东革命热土上,正焕发出蓬勃的新生机!(作者: 李奕霏


上一篇:用数据赋能乡村振兴,青年团队书写助农新篇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