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探寻稻作文明根脉 筑牢思政育人阵地

时间:2025-07-09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石娇娇、廖小慧 - 小 + 大

为传承千年农耕文明,深化思政育人实效,7月7日,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马’当先”理论实践队在院长魏毅等老师的带领下,赴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江西省万年县裴梅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2025年农耕文化暑期大思政实践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农耕文化,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活动首日,裴梅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气氛热烈,一场充满期待的交流座谈会在此召开。裴梅镇副镇长曹建金与团队师生围坐一堂,双方围绕镇域发展需求、实践活动规划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后续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裴梅镇副镇长曹建金率先致辞,对实践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满怀热情地向队员们介绍道:“江西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万年稻作文化、千年瓷器文化、百年红色文化。其中,万年稻作文化作为世界农耕文明源头,意义非凡。”他希望实践队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通过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一线,进一步挖掘裴梅镇的特色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研学首站,师生们来到万年县博物馆。在老馆长王炳万的热情引领与细致讲解下,大家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一件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物,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万年这片土地上古老农耕文明的发展脉络。从新石器时代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磨制石器,到商周至明清的精美陶瓷器,世界最早原始陶罐、宋代瓷枕等文物,生动展现万年悠久的历史脉络与制陶工艺传承,让大家直观触摸到远古文明印记。院长魏毅以馆内陈列的变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肩负起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的使命,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随后,师生们来到了仙人洞遗址。这里出土的万年前稻作遗存,实证了万年作为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的重要地位。在这里,院长魏毅和刘白杨博士化身“田间讲师”,开展了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活动。院长魏毅结合遗址中的文物和历史背景,生动讲述了从野生稻驯化到人工栽培的漫长历程,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世界稻作起源在中国,中国稻作起源在万年,理解了农业发展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此外,院长魏毅还呼吁大家以专业所学为笔,以田野实践为纸,将万年稻作文化的精髓融入科研与学习,让古老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刘白杨博士则从专业角度出发,为同学们讲解了仙人洞遗址在农业考古领域的重要价值,以及其对研究人类农业发展进程的深远意义。同学们漫步在仙人洞周边,触摸着历史的痕迹,亲身感受着千年前先民们的智慧与勤劳,对农耕文化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团队师生对农耕文明的认识,更锤炼了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社会、分析问题、服务乡村的能力。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此次研学的感悟转化为学习和研究的动力,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卢佳、石娇娇、廖小慧;终审:魏毅)

上一篇:陶脉寻踪|从企业车间到社区街巷的瓷都传承图景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