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0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廖敏珊、林欣怡 - 小 + 大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思想,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及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号召,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华商青年力量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红炬薪传,声影岭南”实践队在仙村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西南村村委和仙村镇社工站联合开展大学生党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以口述史为调研方法,持续深入西南村进行访谈调查,不断推动岭南文化活态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深度融合。 2025年7月9日上午,“红炬薪传,声影岭南”实践队走访了两位参与过对越反击战的老战士,聆听他们口中的烽火故事。 烽火岁月:对越反击战英雄何树添的战场记忆 在西南村的老房子里,66岁的对越反击战英雄何树添向“红炬薪传,声影岭南”实践队队员们展开了一段尘封的烽火记忆。1978年,18岁的何树添毅然参军,次年便踏上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开战前一天下午,我们就出发前往庭毫山埋伏",老人指着泛黄的老照片回忆道,“在险要山势中,军队的补给送不上来,最艰苦时几天吃不上饭,喝不上一口水。” 作为炮兵部队的装填手,何树添每天要搬运30斤重的炮弹。谈及最危急的时刻,他忽然挺直了背脊:“敌人的炮弹擦着耳朵,我只能猛的趴下,幸好躲过了炮弹,又继续装填弹药继续作战。”但下一秒,他又笑着比划:“可我们也从不考虑生或死的问题,我们哪顾得上怕?满脑子就想着装弹、发射、再装弹,把炮口对准远处的敌人,保家卫国。”正是这样的无畏,让他同战士们一鼓作气英勇作战,在战斗中荣立三等功。 如今,褪去军装的何树添依然神采奕奕,他坐在家中为实践队员们讲述当时的战斗故事,还为大家展示了他的勋章与证书。当被问及对青年的寄语时,他笑对镜头:“国家的未来在你们的肩膀上,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努力用功,为国家的发展不断做出贡献。” 日光如瀑,实践队员与对越反击战英雄何树添一同拍摄了大合照,日光为我们镀上金边,英雄的笑容与那枚勋章在阳光中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英雄老去,但热血永远年轻。 二、铁血丹心:对越反击战英雄何荫天的军旅生涯 今日,74岁的对越反击战英雄何荫天同实践队员们谈起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军旅记忆。1971年3月,21岁的何荫天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家人们都支持我参军,”老人回忆道,“我也为此感到十分自豪!”这份自豪伴随他度过了四年军旅生涯,其中两年是在老挝执行国际主义任务。 何荫天在防空部队执行防空任务,主要负责保护工程兵和公路建设。他经常面对敌机的轰炸,任务非常艰巨。作为防空部队的引弹手,何荫天要操作重达4吨的高射炮,搬运30斤重的炮弹。 “警报一响,饭碗一扔就得冲上炮位,”他比划着当年的动作,“慢一秒,兄弟就可能就会牺牲。”1971年5月14日的那场战斗让他记忆犹新:“炮弹把夜空都打亮了,目的是打掉敌人的飞机。” 在艰苦的作战环境里,他和战友们长期以罐头食品果腹,时刻提防敌机轰炸。在如此困难的条件里,何荫天靠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理念始终坚持战斗,问及是否想过牺牲,他斩钉截铁地说:“战斗中难免会有伤亡,但我们每个人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如今,这位退伍老兵仍然保持着退伍不褪色的信念,粗粝的手掌上还留着当年作战磨出的老茧。当实践队员问起军旅生涯最珍贵的收获,他感慨着能够保家卫国就是他最大的收获,老人挺直的身影格外醒目,仿佛还是那个随时准备战斗的年轻战士。 三、烽火精神永驻,青春薪火相传 通过走访对越反击战英雄何树添与何荫天,我们触摸到了那段烽火岁月的温度。何树添装填炮弹时的无畏信念、何荫天英勇抗战的不屈身影,诠释了军人“保家卫国”的赤诚。他们用青春捍卫山河,用热血书写忠诚,即使褪去军装,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挺拔与信念。 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英雄的故事不是尘封的往事,而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在踏实奋进的路上,应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访谈虽短,精神长存,这便是我们此行最珍贵的收获。(作者:廖敏珊、林欣怡) |
上一篇:“物理魔法”点亮乡村课堂:湖北师大“青青萌芽”在阳新播撒科学火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