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陶脉千年薪火续,匠心代代气象新——华东交通大学“火车头”世纪英才三班社会实践队探访陶瓷非遗传承人

时间:2025-07-12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张雨鑫 林紫艺 丁远 - 小 + 大

为深入探寻景德镇陶瓷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的传承脉络与创新路径,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近日,华东交通大学世纪英才学校“火车头”暑期社会实践第三分队走进瓷都景德镇,先后走访了坚守传统技艺的陶瓷老匠人与探索革新之路的年轻匠人。通过与新老两代匠人的深度对话,勾勒出景德镇陶瓷文化在传承中守正、在创新中发展的生动图景,为理解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提供鲜活样本。

一掬瓷土守初心,百年技艺固本培元

2025年7月7日,实践队走进景德镇陶阳里陶瓷历史文化街区“御窑厂”杨华弄(非遗里弄)11号工作室,采访了在此坚守的非遗传承人杨勇。

谈及非遗传承,杨勇感慨颇深。他表示,如今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遗文化,但传承之路依然充满挑战。“一方面,传统制瓷工艺复杂,学习周期长,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如何让传统陶瓷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地,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陶瓷文化,感受非遗魅力,他还利用互联网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和制作过程,推动传统陶瓷文化的创新性传播。

采访结束后,实践队成员们纷纷表示深受启发。他们表示,将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关注非遗传承。而杨勇也表示,他将继续坚守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传承和发扬千年瓷都的文化,让景德镇陶瓷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实践队队员听杨勇师傅讲诉他与瓷的故事 汪鑫隆 供图

紧接着,实践队来到徐家窑。在这里,有幸专访到老匠人陈宁师傅。陈宁师傅是一位拥有四十年陶瓷制作经验的老匠人,深谙玲珑瓷的雕刻技艺。在与实践队的交流中,陈宁分享了她的从艺经历。她自幼便对陶瓷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几岁就开始跟随老师傅学习制瓷技艺。“那时候条件艰苦,但心中对陶瓷的热爱让我坚持了下来。”她笑着说,眼中满是对那段岁月的怀念。多年来,陈宁不断钻研,从拉坯、利坯到上釉、烧制,每一道工序都力求做到极致。

面对队员们关于制瓷的提问,陈师傅轻抚着窑内的陶坯,感慨道:“这烧窑的火候、开窑的时机,差一分一毫,出来的瓷器都不是味儿。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靠的就是日复一日的琢磨。”实践队员们围在陈师傅身旁,看着她布满老茧却依然灵活的双手演示传统雕刻技法。在与匠人的互动中,队员们触摸到了“口传心授”的传承温度,深切体会到,传统技艺的延续,正是在一代代匠人坚守与创新的双向奔赴中实现的。

实践队队员观摩陈宁师傅刻花 汪鑫隆 供图

一把新火续文脉,古今相融守正创新

2025年7月8号实践队来到景德镇陶溪川,采访了来自西安的陶瓷文化爱好者赵萌萌,深入探讨了她与陶瓷结缘的故事,以及她对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见解。

赵萌萌表示,自己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茶道,逐渐接触到陶瓷艺术。从西安来到景德镇后,她深深感受到陶瓷文化的魅力,谈及陶瓷文化的传播现状,她指出,不同地域的瓷器爱好者数量存在差异,但近年来,创新方式让更多人走近陶瓷文化。例如,景德镇推出的陶瓷冰箱贴、特色牛眼杯等文创产品,既实用又富有文化内涵,吸引了年轻群体的关注。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和短视频等平台让陶瓷制作工艺和知识更易触达大众,推动了文化的广泛传播。此外,赵萌萌还提到,尽管工业瓷在市场上更为普及,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瓷器,但真正的手工瓷则以其更高的品质和艺术价值,吸引着深度爱好者进一步探索。此次采访不仅展现了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体现了陶瓷文化在当代的创新与活力。

赵萌萌向实践队员讲述她的陶瓷文化践行之路 曾鸿瑞 供图

实践队对新老两代陶瓷匠人进行了采访,深刻感受到两代匠人在陶瓷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形成的奇妙交融。老匠人坚守传统技艺的精髓,以严谨的态度守护着陶瓷文化的根与魂,是“守正”的坚实根基;新一代匠人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入现代审美与技术,为陶瓷文化注入新活力。两者并非割裂,而是相互借鉴、彼此成就——老匠人从年轻人的创新中获得灵感,新一代则在前辈的经验中汲取养分。正是这种守正与创新的交融,让陶瓷文化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又展现出时代的生机,共同推动着陶瓷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通讯员 张雨鑫 林紫艺 丁远

上一篇:青春赴乡野 银发暖童心

下一篇:反邪宣传进基层,匡正祛恶创无邪——丽水学院“毅行”反邪教宣讲团赴松阳开展实践活动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