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雨访侨乡听侨音 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探寻蓬莱华侨赤子心

时间:2025-07-1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宋晓瑶 吴一虹 张怡欣 - 小 + 大


(通讯员 宋晓瑶 吴一虹 张怡欣)7 月 11 日,泉州安溪蓬莱镇细雨淅沥,青瓦白墙的古厝在雨雾中若隐若现。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农旅焕新,育苗筑梦”实践队踏着湿润的石板路,在蓬莱侨联主席柯怀莲的深情讲述中,在镇长与村长的细致导览间,触摸华侨与故土血脉相连的温度,解码古厝建筑里的家国情怀。

侨心归巢:跨越山海的反哺之路

上午 8 时,蓬莱镇进来学校青少年成长中心内,雨声与柯怀莲的讲述交织成温暖旋律。这位深耕侨联的 “侨乡代言人”,讲述了华侨与家乡的深厚羁绊: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侨胞回到侨乡安溪县,探亲人、看变化,怀桑梓情捐资兴办公益。

她举例道:“华侨柯保安先生还积极动员他的大哥柯宝国、弟弟柯宝明出资50万元对早期大哥在安溪八中建造的学生宿舍——“敬业楼”进行重新装修和全力推进“柯宝国奖教奖学金”继续发挥作用,多次参与安八中、蓬莱中心学校退教协活动,为退休老教师捐资捐物、发放节日补贴、添置新衣、购买生活用品等等。……”

图为蓬莱侨联主席柯怀莲(右)给实践队队员讲述华侨反哺家乡的故事。施宇涵 供图

古厝肌理:凝固的侨乡记忆

近日泉州多地因台风暴雨防汛,蓬莱镇村干部始终坚守防汛一线保护村民。镇长忙中抽闲带实践队探访古厝,首站是蓬溪村99间华侨厝。这片近万平方米建筑群,青砖黛瓦藏着华侨匠心,“每片砖都是南洋运回的‘番仔砖’,门框浮雕融合闽南传统与西洋卷草纹”,李琼月介绍道。此厝虽名“99 间”,实含“长长久久”之意,为20世纪20年代华侨林氏家族所建,既保留闽南古厝“四水归堂”格局,又在窗棂、廊柱等处融入巴洛克风格,是侨乡建筑经典范本。

沿蜿蜒村道至美滨村,古渡口石阶被岁月磨得光滑。镇长李琼月立于古榕树下,指着远处江面说:“这里曾是华侨出洋起点,清光绪年间,乡亲由此乘木船到厦门,再漂洋过海。” 脚下青石板留有华侨足迹,江边百年码头石桩仍见系船凹槽。在刘景顺家,队员们围坐听其讲述:美滨村4000多人,13个姓,村民们包容性强。

图为李琼月镇长(中)和刘景顺村长(右)为实践队队员讲解了华侨文化。吴一虹 供图

梧桐印记:侨领精神的当代回响

雨雾中,联中梧桐古厝飞檐勾勒出优美弧线。这座由侨领林梧桐助力修建的宅邸,尽显“反哺桑梓”初心。李琼月在厅堂讲述其故事:“19 岁赴马来西亚,先做学徒、小贩,凭‘毅力、勤奋和诚实’建起世界著名云顶高原度假村,却始终心系家乡,多次为安溪教育、体育等公益事业捐资,曾捐资5600多万元人民币扩建梧桐中学(原代贤中学),1980年以来12次返乡,每次都会到学校察看。”

图为联中梧桐古厝在雨雾中矗立,飞檐线条优美,尽显侨乡建筑特色。郑田靖 供图

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感受到华侨文化底蕴,领悟到古厝作为“活态文物”的价值——既是建筑瑰宝,也是华侨精神的具象传承。实践队队长说:“每块砖藏着故事,每片瓦连着乡愁,都是探索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财富。”

古厝飞檐在暮色中轮廓清晰,似在期待更多人解读这份跨越山海的文化密码。

上一篇:反邪宣传进基层,匡正祛恶创无邪——丽水学院“毅行”反邪教宣讲团赴松阳开展实践活动

下一篇:“彩绘乡土韵,躬耕助农情”——福州英华职业学院艺术与建筑系赴闽侯县大湖乡江洋村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