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5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张凯恩、杨沛杰、李美华、施樱敏 - 小 + 大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号召,守护民族记忆,赓续历史文脉,佛山大学人文学院“薪火之队”深入广东省肇庆市县,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庆竹篙粉技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度考察。队员们实地走访多家德庆竹篙粉店,与竹篙粉师傅进行深入交流,探寻其传承密码与发展路径。 德庆竹篙粉是肇庆特色传统小吃,享有“岭南第一粉”美誉,于2022年成功入选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技艺的核心在于使用新鲜竹篙晾制蒸熟的米浆粉皮,让粉皮自然吸收竹香,从而形成爽滑柔韧弹牙的独特口感。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曾作为“龙母诞”特色食品“龙船糍”。如今,全县竹篙粉专营店超400家,已成为激活地方特色经济、促进就业增收的重要引擎,生动实践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的发展理念。 图为竹篙粉成品。郑雯予 供图 一份初心,十余载匠心坚守 佛山大学人文学院“薪火之队”探访了一家由夫妻共同经营十余年的竹篙粉店。获悉,店主夫妇原是外出务工人员,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与将竹篙粉发扬光大的决心,毅然返乡,潜心学习并继承了这门传统技艺。从学徒到现在独当一面的师傅,从接手门店到用心经营,时光流转,不变的是他们对品质的执着初心。当被问及经营秘诀时,师傅眼神坚定地道出了四字箴言——“用心经营”,用优良的品质征服客人的味蕾,用真诚的服务态度赢得顾客的信赖。 图为将竹篙粉切成条状。郑雯予 供图 在交流中队员们了解,竹篙粉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心。师傅严格把控选材,坚持选用两年以上的陈年早米作为米浆原料,精选优质酱油和土榨花生油调配酱汁。数十年来,坚持酱汁当日新鲜熬制,绝不隔夜。在机械化普及的当下,许多商家为了追求效率,转向机器制作,但仍有如这位师傅般的坚守者,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纯手工制作,将每个步骤做到极致,“只有纯手工制作,才能做出口感正宗的德庆竹篙粉,这是机器无法取代的。”师傅的话语掷地有声。队员们亲见一份细腻均匀的合格米浆,需要在 “箩斗”中反复冲撞十次以上,对师傅所诠释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深感敬佩。 传承中创新,发展中振兴 传统竹篙粉多搭配猪杂,师傅在坚守传统本味的基础上,积极拥抱市场变化,结合现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喜好进行创新,例如将菠菜、红萝卜、火龙果等蔬果榨汁融入到米浆,创制出色彩缤纷的“彩色竹篙粉”,不仅视觉上引人注目,也巧妙满足了儿童摄入蔬果营养的需求,为传统美食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为采访竹篙粉制作师傅。郑雯予 供图 政府主导,护航非遗传承发展 德庆县政府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为指导,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出台系列扶持政策。政府着力打造了“传统竹篙粉一条街”,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并在政策扶持下建立了竹篙粉制作技艺培训中心,配备专业团队进行“手把手”教学。面向本地居民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此外,对符合条件的竹篙粉小吃店实施免税政策,切实减轻经营者负担,激发市场活力,体现在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实践路径。 传承之忧与青年之思 然而,师傅在采访中也提到了当前面临的挑战:竹篙粉制作师傅的年龄普遍集中在40至50岁之间,主动学习的年轻人较少,传承人老龄化趋势明显;同时,竹篙粉的知名度仍有提升空间,宣传推广面临瓶颈。面对传承困境,师傅的话语令人动容: “只要我还能做一天,我都会做好竹篙粉,都不会让它失传的!”这份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护,正是工匠精神最朴实的写照。佛山大学人文学院“薪火之队”队长听完后深有感触,表示:“师傅的坚守令人肃然起敬,但非遗的未来不能仅仅依靠几位匠人的坚守。我们青年一代应接过这‘薪火’,既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面对发展中的课题,佛山大学人文学院“薪火之队”的青年学习们深感责任在肩。他们积极寻求思考破题之道,深刻认识到在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的碰撞融合中,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文化为根,以创新为翼。 图为采访竹篙粉制作师傅。郑雯予 供图 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发展,不仅关乎一碗粉的滋味,更是守护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行动,是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青年一代应勇担使命,将调研所得转化为推动非遗“活”起来、“传”下去、“走”出去的智慧与力量,让承载乡愁与匠心的德庆竹篙粉,不仅飘香岭南,更成为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闪亮名片,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独特滋味。 (作者:张凯恩、杨沛杰、李美华、施樱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