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5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张国坤 - 小 + 大
2025年7月11日,为凝聚八十周年校庆磅礴力量,发扬合肥工业大学“工业报国”精神与实践育人创新成果,“工大八秩·化星校友”实践团队,奔赴屯溪路校区,专访安徽省教学名师、化学与化工学院资深教师——魏凤玉教授。在一场“面对面、心贴心”的深度访谈中,聆听她作为“老工大人”的成长故事与精神感悟,深刻体会工大精神的时代回响。师生共同回望工大峥嵘岁月,感悟“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工业报国”的精神火种,为即将到来的八十周年校庆再添一笔青春注脚。 深耕讲坛卅余载,桃李芬芳践初心 上午,实践团队来到昇华楼,见到了和蔼可亲的魏凤玉教授。“黑发积霜织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魏教授一直洋溢着对教育事业数十年如一日的赤诚热爱,以及对合肥工业大学的深厚感情。 面对实践团队的提问,魏教授和蔼可亲,娓娓道来。她先是深情回溯了自身历程:1980年考入我校高分子化工专业,而后继续在学校攻读应用化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到安徽省职工大学从教,于1993年回归母校,投身教学科研工作。而后在谈及心中最珍贵的“工大印记”时,魏教授回想起大学第一次无机化学实验课中“氯化钠提纯”实验时的情景,面对失败的实验结果、指导老师始终耐心指导不断鼓励,最后终于取得满意的结果,工大老师这种严谨求实的作风深深地影响了她,并传承给了一代代工大学子。 尤为令人动容的是,魏教授将三十余载“工大人”的滚烫经历熔铸成三句话:踏踏实实,是工科人的底线,让每一份设计、每一组数据都能经受考验;精益求精,是科学人的执念,从实验室结果到规模化的工程装置,都要反复打磨至极致;工业报国,不仅是血脉里的基因,是工大建校的初衷,更是今天工大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青春熔进强国梦的原动力。 图为魏凤玉教授在采访中分享校史故事与工业报国情怀。 王静宇 供图 寻迹以承炬,踵事而增华 采访结束后,魏凤玉教授欣然带领实践团队走出昇华楼,开启了一段沉浸式的校园历史寻访之旅。溯源学院起点,团队第一站来到了最初的化工楼——理化楼。在这座承载着学院早期记忆的建筑里,魏教授带领队员们参观了新能源电池实验室,不仅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现状与前沿研究方向,更深情讲述了理化楼见证的岁月故事,让队员们仿佛触摸到了学院发展的历史脉搏。随后,团队步入校史馆,在院士长廊,魏教授介绍了学院培养的徐南平、潘福生、俞书宏和俞汉青等四位院士的卓越成就。她以先辈们的光辉事迹激励在场的“新化工人”,对他们寄予厚望,嘱托实践团队传承科学精神,勇攀学术高峰。最后,行程抵达合肥工业大学的标志性地标——斛兵塘。碧波荡漾,树影婆娑,在这片宁静而富有历史底蕴的天地间,实践团队与魏教授围坐畅谈。大家围绕工大精神、学业规划与未来发展深入交流,魏教授结合自身丰富阅历,给予了队员们谆谆教诲和殷切鼓励。在轻松而充实的氛围中,今天的寻访行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图为魏凤玉教授在理化楼为实践团队讲述学院的教学往事。 王静宇供图 传承不息:丹心映照未来路 本次“工大八秩,化星校友”暑期社会实践,通过深度专访与校园导览的独特结合,为实践队员们呈现了一堂立体而生动的“工大精神传承课”。魏凤玉教授以一位与工大血脉相连逾数十载的资深教授和化工名师的视角,不仅用“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工业报国”十二字精准诠释了工大精神内核,更通过带领队员们漫步校园、触摸历史,将这份精神具象化地烙印在大家心中。 从昇华楼的谆谆教诲,到理化楼的岁月回响,再到斛兵塘畔的殷切期望,魏教授的“丹心”始终映照着工大人前行的道路。她的故事与情怀,极大地加深了实践队员对母校历史、学院传统以及“厚德、笃学、崇实、尚新”校训精神的理解与认同。在合肥工业大学八十周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新一代化工人必将铭记这份嘱托,将工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力书写无愧于前辈、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通讯员:张国坤) 图为团队成员和魏凤玉教授在校史馆合影留念。 王静宇 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