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数字赋能非遗 青春助力振兴”——中南大学学子深入捞车村探索织锦传承新路径

时间:2025-07-16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韩肖姿 黄倍嘉 - 小 + 大

近日,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捞车村,围绕土家族织锦技艺(西兰卡普)的传承与创新展开调研。团队通过走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代娥奶奶、与村委会座谈交流,深入探讨了“非遗+数字”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在刘代娥奶奶的织锦作坊里,团队成员见证了传统斜织机的精巧工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西兰卡普,承载着土家族千年的文化与智慧。刘奶奶坦言:“现在村里会织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学的人也少了。”团队发现,织锦产品的销售主要依赖游客零散购买或定制,缺乏稳定的市场渠道,制约了技艺的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了解村内非遗保护现状,团队与捞车村村委会进行了深入座谈。村党支部书记向福孝介绍,近年来村里通过政策扶持、技艺培训等方式鼓励村民参与织锦制作,但受限于销售渠道单一、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产业规模难以扩大。“我们希望通过与高校合作,探索数字化推广的新模式,让织锦技艺真正成为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向书记表示。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团队提出“四维助力”计划:

电商平台搭建:利用主流电商和社交媒体推广织锦产品,拓宽销售渠道;

文创产品开发: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推出符合年轻消费者喜好的衍生品;

村民技能培训:组织电商运营、产品包装等培训,提升村民的市场化能力;

品牌形象升级:设计统一标识和包装,增强“捞车村织锦”的品牌辨识度。

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带队老师表示:“此次实践不仅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了非遗文化的价值,更锻炼了他们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

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进捞车村织锦产业的发展,推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让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中南大学:韩肖姿 黄倍嘉)

上一篇:童心向阳,健康启航 —— “医脉乡传·微光童行”团队为高伏社区儿童开展心理健康赋能活动

下一篇:校地共促政策落地——广师大数拓・筑星梦队赴淇园村设立助学贷款政策宣传点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