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窑火燃千载,匠心铸古陶——湖南工商大学“窑”遥领先实践团对话铜官窑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志广大师纪实

时间:2025-07-16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陈紫涵 - 小 + 大

夏日的铜官,湘江风里裹着未散的窑息,仿佛千年窑火仍在低语。7月15日,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窑”遥领先实践团,怀揣着朝圣般的心情,踏入长沙市望城区铜官窑党群服务中心。红墙之下,我们遇见了他——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志广大师。他伫立在那里,眼神深邃宛如窑变釉彩般瑰丽,掌纹中沉淀着岁月的印记,悄然诉说着铜官窑千年的生命律动。

图为实践团采访刘大师 向颂月摄

“铜官窑不是古董,是活着的史诗。”刘志广大师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瞬间将我们拉入历史的洪流。甫一落座,他便化身成一位饱蘸深情的“著史者”。指尖轻叩桌面,那是敲击历史的回响:“世界釉下多彩发源地!” 他娓娓道来氧化焰的奔放、还原焰的诡谲、中性焰的平衡,火舌舔舐下金属氧化物的魔幻舞步,成就了千年釉色的万般风情。提及“黑石号”沉船与唐代专设的“边亭”,他眼中迸发出自豪的光芒,那些远销万国、镌刻诗文的瓷器在他口中复活,成为盛唐气象最鲜活的切片。“留效文字最多、文师(诗)最多、吃口(销)国家最多……这是我们的根!” 他信手拈来北魏《水经注》的记载、顺帝制陶的传说,甚至唐代诗句中“春火更烧山”的盛景,地名变迁如射灯间、阳街、石渚,在他口中清晰如昨。我们仿佛不是在听讲,而是在触摸一部被窑火熏染、用泥土封存的厚重史诗,刘老师,便是这部史诗最虔诚的诵读者。

然而,当历史的荣光铺陈开来,刘老师的眉宇间凝上了一层深切的忧思。空气仿佛也随之凝重。“断层!最痛是人才断层!” 他凝视着我们,语气沉痛而急迫,“现在能真正掌握全套老手艺精髓的匠人,屈指可数…”那双驾驭过70多道工序、赋予泥土生命的手,此刻流露出对技艺流逝的无助。他叹息着,体验者众,坚守者寡的无奈。学艺的漫漫长路,见效的缓慢,初期的清贫,以及那份需要极致定力的枯燥,让年轻人望而却步。工作坊里曾有的学徒喧闹,已成珍贵的回响。当被问及技艺难点,录音里传来他语重心长又无比恳切的回应:“(这)不是技术上的问题,是一个沉潜学习的问题…就是要练啊!多试多去练!”釉料的微妙配比、绘画的气韵流转、烧成的毫厘掌控,在他眼中,皆是经年累月磨砺出的直觉与手上功夫,是时光沉淀的礼物,急不得,也速成不得。这手艺的“慢”与“难”,如同一道深壑,横亘在传承的路上。

作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老师挺直脊梁,目光如炬,话语掷地有声:“传承人,承载的远不止是一门手艺!”他清晰而坚定地为我们阐释那份沉甸甸的“四个代表”:

他是一段活的历史,连接着唐代“边亭”的繁华与国营瓷厂的兴衰,窑火的温度与记忆,在他这里不能断;

他代表一种文化,瓷器上“君生我未生”的喟叹、“孤雁南天远”的离愁,是铜官窑的魂,是盛唐的回响,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文化的基因;

他更代表一种精神——“工匠精神:择一事,终一生,精益求精。有人一辈子只琢磨一个器型,做到极致,这就是守窑人的风骨!”;

最终,他代表一个行业,70多道工序样样精通,融会贯通,扛起的是对整个铜官窑技艺体系的担当!

这份认知,早已超越匠人身份,升华为文化守护者的使命自觉。他看向我们这些年轻的面孔,语重心长,饱含期待:“先懂它,才爱它!”深入理解是自信的基石;“亲手摸摸泥,感受火的呼吸!”让文化从指尖流入心田;“守正,是创新的根基!”魂不能丢,根不能断;而最恳切的,是他“众人拾柴,窑火方旺!”的疾呼——政府、学校、企业、社会需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为技艺传承提供系统性支持!“守护千年基业,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 这声呼唤,是责任,更是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采访的余温尚在指尖,刘老师引我们踏入他灵魂的栖息地——那间弥漫着原始泥腥味的工作坊。喧嚣被隔绝在外,唯有泥土与时光在低语。工作台前,未完成的坯体静卧,工具散落却自有章法。他信手拈起一件,一个看似简单的修坯动作,行云流水,精准无比,那是数十年心力凝聚的“手上春秋”的自然流淌。“心手相应,泥才有灵。”他淡然一句,道尽匠艺真谛。最令人屏息的,是他精心布置的小型收藏室,如同开启千年窑火的密码箱。他如数家珍,拿起一件釉色绚丽的瓷器,“看这色彩!氧化焰让它奔放,还原焰让它沉潜…”冰冷的化学,在他口中升华为对自然造化的深情礼赞。

图为刘志广老师作坊/收藏室特写图片 周佳欣摄

夕阳熔金,为古老的窑镇披上华裳。告别刘老师和他那方凝结着千年智慧与匠心的天地,心潮如湘江水般奔涌不息。刘老师岂止是匠人?他是一座行走的铜官窑百科全书,一部用生命与泥土共同书写的陶瓷文明史。那洞察历史的双眸,那双化平凡泥土为神奇的手,本身就是对“坚守”与“担当”最震撼的诠释。“择一事,终一生”——“工匠精神”四字,因他而有了泥土的温度与文明的重量。警醒,亦如暮鼓晨钟——“人才青黄不接”、“坚守者寡”,刘老师沉甸甸的剖析,字字敲打在心头。那70多道凝聚着先人智慧、亟待传承的工序,那需要年轻肩膀共同扛起的“四个代表”,让我们真切触摸到非遗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不仅关乎一门技艺的存续,更关乎一段文明根脉的延续与活化。而前路,也在忧思中豁然开朗——刘老师那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的疾呼,如同火炬照亮前路。这不再是遥远的命题,而是摆在青年一代面前的时代考卷。作为湖工商学子,我们深知:传承,是守护文明的接力,更是开创未来的责任。我们不仅是受感召的火种,更应是那汇聚力量、探索路径、点亮未来的行动者。

图为刘大师为实践团介绍铜官窑器 向颂月摄

这一次叩访,我们捧回的不仅是一段访谈,更是一团沉甸甸的“未来泥”——它承载着千年的荣光与智慧,凝结着大师的匠心与忧思,更深深烙印着对青春一代的殷切期许。且看湖工商学子,如何将这团蕴藏着无限可能的泥土,在创新的掌心,奋力塑造成属于新时代的璀璨华章!

图为实践团与刘大师合影 向颂月摄

图为实践团与刘大师合影 街道办事处摄

作者:湖南工商大学:陈紫涵

上一篇:文相社工点携手“筑爱兴乡”突击队,非遗鱼灯点亮乡村童年

下一篇:暖阳相伴,情暖夕阳——武汉学院“青松”行动组探访邓州市花洲老年公寓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