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伞骨里的传承坚守:探访泾县孤峰村非遗技艺

时间:2025-07-16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    作者:朱明慧 王语喆 - 小 + 大


青瓦白墙的村落间,一座弥漫着竹香的老厂房静静伫立。2025年7月12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资环学院“八秩寻伞韵,青春焕艺心”暑期实践团队走进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孤峰村,探访当地油布伞制作工厂,深入了解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时代价值。从选材到制作,从历史到创新,油布伞骨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坚守,也折射出非遗技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

匠心工艺:从竹料到伞骨的蜕变

油布伞的制作是一门复杂而精细的手艺,其核心在于伞骨的制作。伞骨的选材极为讲究,必须选用生长5年以上的当地毛竹。这种竹子纤维坚韧,经过匠人的巧手加工后,能够成为既轻盈又结实的伞骨。

走进工厂,实践团队首先目睹了匠人们剖竹、削条、打磨的全过程。制作师傅范师傅手持特制刀具,将一根竹子剖成均匀的细条,动作行云流水。每一次下刀,每一次推磨,都凝聚着数十年积累的经验与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这活儿看着简单,其实很考验手上的力道和分寸,差一点都不行。”他解释道。每一根伞骨都需要经过反复打磨,以确保其弧度与厚度完全符合标准。范师傅是厂里的老匠人,他的手掌布满老茧,那是常年与竹材、工具接触留下的印记,他从年轻时跟着父亲学艺,到现在已经快40年了,与竹条打了一辈子交道。

 

伞骨的制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还需要耐心与专注。匠人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却从未懈怠。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非遗技艺得以传承至今的关键。

时代变迁:油布伞的兴衰与重生

在与两位师傅的深入交流中,实践团队了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孤峰村,由于油布伞结实耐用而且防雨防风的优点,当地家家户户几乎都用油布伞。然而,随着九十年代塑料伞、折叠伞的普及,油布伞逐渐退出了大众视野。工厂里的另一位张师傅叹道,在他年轻的时候,厂里订单不断,而现在仅仅是一些喜欢传统文化或喜爱摄影的人来买,用作展览、装饰。市场狭窄、销路不畅导致经济效益低下,难以吸引年轻人入行。许多年轻人选择离乡谋生,使得这项珍贵的国家级非遗技艺,如同在风雨中飘摇的伞。

近些年,随着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油布伞重新进入公众视野。为了适应现代审美,匠人们也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或是在伞骨的材料上尝试融入现代材料,使其更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或是将伞的整体架构做小,以做出适应儿童的油布伞。但是,油布伞的核心技艺始终未变。“这是非遗的根,不能丢。”张师傅坚定地说。

这种在时代变迁中经历兴衰起伏,却因传承者坚守核心技艺、顺应时代创新,加之外部保护力量介入而重获生机的过程,正是非遗油布伞在传承与发展中展现出的韧性体现。

青春的思考:非遗与时代的共鸣

此次深入泾县的调研实践,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求以及国家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战略部署紧密相连。面对油布伞等非遗技艺在传承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难题,青年学子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为激活其内生动力建言献策?

实践团队认识到,传承非遗文化,绝不仅仅是保护一种技艺形态,更是守护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的背景下,青年一代肩负着特殊使命。“八秩寻伞韵,青春焕艺心”团队此行,正是将课堂所学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相结合的生动实践。队员们表示,将认真梳理调研所得,深入思考,形成有价值的建议报告,努力为泾县油布伞乃至更多面临类似困境的非遗项目探索出一条在新时代下既能“安然生存”,更能“蓬勃发展”的传承创新之路,让古老的技艺在青春的守护下焕发出时代新颜。

(作者:朱明慧 王语喆)

上一篇:暖阳相伴,情暖夕阳——武汉学院“青松”行动组探访邓州市花洲老年公寓

下一篇:家校携手织就爱心网 留守儿童拥抱成长新希望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