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9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路悦 - 小 + 大
为响应国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战略号召,更直观感受岐黄中医文化魅力,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年7月3日起,西安培华学院夏乡医源队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铺开了一场扎实的暑期“三下乡”实践,将课堂所学化作贴心服务,让古老的岐黄之术在新时代的田埂间焕发新生。 (图为夏乡医源队师生与宝鸡蔡家坡医院各领导合照 郭颖茹 摄) 这场实践以校地协同为坚实脉络,将高校专业资源与地方实际需求深度融合,构建起“研学结合、公益落地”的立体实践模式。队员们打破课堂与实地的界限,先后来到岐山县中医医院、宝鸡蔡家坡医院开展临床见习,在临床见习中深化理论认知;期间走进岐伯纪念馆溯源岐黄根脉,于陕西利世田丰中药材种植基地及加工厂,亲手触摸丹参、黄芩、柴胡的生长肌理,系统参观学习炮制工艺与质控标准,让“药材好,药才好”的道理扎根心底。 实践更以公益服务为落脚点,将临床所学与研学所得转化为社区健康宣讲的通俗话语,化作村头服务点的血压测量、用药指导等,让医学专业价值跳出论文框架,实实在在融入乡亲的日常健康守护中,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机衔接,更让专业效能在基层大地落地生根。 (图为西安培华学院夏乡医源队在岐山县凤鸣镇凤鸣西路社区为居民们测量血压 路悦 摄) 在凤鸣西路社区的健康服务点,李大叔正跟着队员学做颈椎操,“脖子转的时候慢点,就像老槐树发芽那样,慢慢使劲……”。这样的场景,在吴邵村、北寨子村同样上演——队员们把高血压患者的饮食禁忌比作“麦田里不能留杂草”,用“水渠要常清泥沙”讲解血管养护,把晦涩的医理变成乡亲们听得懂、记得住的家常话。量血压时的俯身问候,推拿时恰到好处的力道,艾灸时精准把控的温度,让中医的关怀顺着指尖传到乡亲心里,而数百位乡亲的笑容,成了最鲜活的反馈。 药田与中药材加工间是更生动的课堂。在陕西利世田丰中药材种植基地,队员们指尖划过丹参的叶片,“课本上说丹参活血,今天摸到它的纹路,才懂这‘活血’二字里藏着多少土地的滋养。”从辨认药材形态到观察生长环境,明白了“药材好,药才好”的朴素道理。这份对源头的认知,化作日后服务时的细致——讲解用药安全时,他们总会补上一句:“咱买药得看地道不地道,就像咱种麦子得选好种子。” (图为实践队员和药材基地杨主任交谈,了解和调研当地中药材种植生长情况 骆彦君 摄) 在岐伯纪念馆的研学,更像是一场与先贤的“古今对话”。队员们在“医祖堂”前诵读《黄帝内经》选段,字句间仿佛听见岐伯传下的智慧回响;练八段锦手臂起落间,仿佛与千年前的医者共享对生命的感悟。“原来中医不只是看病,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份感悟被带回社区,在教乡亲们八段锦时说“这就像给身体松松土,气血才能流得顺”,让古老养生术融入乡亲的日常。 (图为夏乡医源队参观学习岐伯纪念馆“百草玄妙”展馆 郭颖茹 摄) 从社区到田间,从文化研学到实操服务,培华学子用青春视角重新解读中医——它不是故纸堆里的典籍,而是能缓解颈肩酸痛的推拿手法;不是实验室里静止的标本,而是田埂上可触摸的草药;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能守护健康的饮食智慧。它是揉开肩颈硬结的那记按揉,是田埂上闻出艾草清香的那片叶子,是给高血压大爷讲“少吃咸像少浇盐水”的那句叮嘱。 当年轻的身影穿梭在乡村巷陌,当中医知识顺着乡音流淌,这场实践其实早已超越了“服务”本身,成为了一场双向的成长:乡亲们收获了健康,学子们在土地与人心间读懂了中医“接地气”的生命力,更明白了“传承”二字不在故纸堆里,而在人心间的温热里,在脚下的泥土里,在百姓的笑容中。 (西安培华学院 路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