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青春助力非遗传承,解锁寿县豆腐的千年密码

时间:2025-07-20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孙彩虹 彭小莲 - 小 + 大


为了观豆腐百态品岁月沉香,承非遗精髓续文明薪火,6月30日至7月1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木甑流芳·淮南子豆腐古法承新研习营"团队前往寿县淮南豆腐主题文化园,开展为期两天的豆腐文化研学活动,通过历史溯源、工艺体验、美食品鉴等形式,在千年历史的长河中触摸豆腐文化的温度,用青春力量续写非遗传承新篇章,探寻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路径。

溯源千年豆腐史,对话非遗传承人

团队首站来到豆腐历史馆,通过汉代画像石、明清豆腐制作工具等珍贵展品,系统了解豆腐从西汉淮南王刘安因炼丹意外发明到成为"东方美食明珠"的2200年发展史。

在与豆腐非遗传承人胡老师的交流中,他说:“在我们中国豆腐村,大家都在用心做一块好豆腐,我的祖祖辈辈都是做豆腐的,所以我的责任就是把它传承下去,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

同时,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化身为“豆腐匠人”,亲手操作石磨磨浆、盐卤点豆腐等传统工序,体验"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的古法技艺,感受着传统工艺的艰辛与乐趣

图为队员体验石磨磨浆工艺 余晨 供图

匠心巧制豆腐宴,舌尖品味非遗韵

在寿县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古城,豆腐不仅是美食,更是承载千年文化的瑰宝。在团队实践中,我们有幸采访了豆腐宴非遗传承人张士宏老师。采访中,他说了自己与豆腐的缘分以及对豆腐的坚守。采访的最后,他满怀期待的对团队成员们说:“寿县豆腐宴是寿县的文化名片,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这张名片更加亮丽,让寿州豆腐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豆腐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让这一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从张士宏老师的身上,团队成员们看到了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担当,相信在他的努力下,寿州豆腐宴这一非遗技艺必将代代相传,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最后感到荣幸的是,队员们品尝了有名的豆腐宴,也见到了张老师的“绝活”----菊花豆腐。这些融合了传统与创新的佳肴,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承载着一方水土的记忆。

图为菊花豆腐 余晨 供图

传统与现代对话,共谋非遗新传承

活动以非遗传承调研问卷为纽带,搭建传统与现代的交流通道。队员们聚焦豆腐文化历史、豆腐与刘安的关联等议题,通过问卷收集大众对非遗传承的思考。

活动中,团队成员深入大泉村的家庭住户,通过问卷调查访问,同时对不了解的住户们普及讲解。

调查中,年龄高的老人们多是团队成员讲解询问。有位70多的岁的老人说,“我家祖辈就是做豆腐的,小时候常听‘刘安点丹’的故事,现在还能说出传统豆腐制作的‘泡豆、磨浆、煮浆、点卤’步骤,这种代代相传的记忆特别珍贵。”

此次调查不仅是一次数据收集,更像是一场文化共鸣的互动——从老人的记忆到孩子的好奇,都印证了豆腐文化作为寿县“活态遗产”的生命力。正如一位调查人员在总结中所说:“问卷上的答案或许有对有错,但民众眼中的热爱和期待,才是豆腐文化传承最坚实的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为老人讲解调研问卷 余晨 供图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成员们深入了解了豆腐的千年历史与制作工艺,更激发了其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未来,团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推广豆腐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份来自千年的美味,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作者 孙彩虹 彭小莲)

上一篇:“百千万工程”|探访红色旧址,感悟历史传承

下一篇: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贵州师范学院生物科学学院“青耕”志愿服务队开展“童声同语,情暖山乡”专项活动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