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三下乡”:探访红色阜阳 解码青春使命

时间:2025-07-21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张若琳 - 小 + 大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燎原筑梦”“三下乡”实践教师携8名青年学子穿梭于烈士陵园的丰碑之间,深入全国双拥模范社区的街巷里弄,跋涉团队以“沉浸式红色研学+精准化基层服务模式”,在阜阳市及周边村镇展开实践。2名指导至阜南乡镇的阡陌田野,让青春在传承红色基因与服务乡村振兴中焕发光彩。实践团队通过“红色基因传承”与“社区志愿服务”双轨并进,充分发挥高校青年服务地方发展生力军作用,为探索校地协同育人、青年赋能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提供丰富经验,建立青年力量服务地方发展长效机制。

7月1日的阜阳烈士陵园,朝阳掠过纪念碑文时,队员们整齐列队敬献花束。擦拭墓碑过程中,钱馆长讲述的张子珍烈士事迹令队员们驻足——这位21岁牺牲的阜阳籍共产党员,曾创立家乡首个党组织,最终在广州起义中为掩护战友血洒观音山。据陵园统计,每年逾万名群众自发前来瞻仰。

图为实践团队在烈士陵园擦拭墓碑。张若琳 供图

7月2日,实践团队进驻全国双拥模范社区——奎星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实践团队开展“党建带团建”活动。队员们组织美术创新课堂,与社区居民共同绘制红色主题风筝。而后组织开展了“三访三问”专题调研活动,即访社区干部问治理经验、访党员群众问民生需求、访特殊群体问帮扶举措。在活动期间,团队对社区干部、党员群众和特殊群体进行走访调研,收集整理社区红色记忆档案。

 图为创意绘画活动实践队员为老人调制颜料。张若琳 供图

7月3日,在91岁独居老人杨运勤家中,队员们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基于调研情况,团队协助社区建立“银发关爱档案”,并推动“每周三银发餐桌”制度的实施,为数十位孤寡老人提供服务。

图为杨运勤奶奶与队员们挥手告别。张若琳 供图

7月4日,在阜南县走访过程中,团队深入阜南县部分乡村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在王集镇低保户王思学家中,队员们了解到这个特殊家庭的情况:王思学生活不能自理,多年来一直由其嫂嫂独自照料。团队立即联系当地民政部门和社工站,为王思学家庭申请了生活补助,并为其嫂嫂安排了免费的护理技能培训。此外,团队已联合当地社工站,为王思学嫂嫂申请到技能培训名额,并联系康复机构定期上门服务。

图为实践团队在工作人员带领下看望王思学一家。张梓腾 供图

从烈士陵园的默哀到社区广场的风筝,从老人颤抖的双手到脑瘫患者的微笑,这些细节正在生成新的精神密码——当高校实践不再是流水账式的打卡,而成为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三全育人”的内涵便有了最鲜活的注脚。实践团带回的58份调研报告,将转化为校地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正如奎星社区书记鞠艳在共建协议上所写:“当00后大学生的指尖触碰到烈士墓碑的刻痕,当他们蹲下身倾听乡村老人的絮语,这种代际精神传递,正是最好的思政课。”(通讯员 张若琳)

上一篇:延心筑梦 青衿向党 ——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纪实

下一篇:实践团讲解红色史,洛办馆传递赤子情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