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青春守护行动:让古建遗产在时代长河中绽放新辉

时间:2025-07-2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钟志超 - 小 + 大


当 "文化自信" 成为时代强音,当 "守护文化根脉" 写入 "十四五" 文化发展规划,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古建筑,正迎来新的保护契机。我们寻古思源队踏上 "古建寻踪" 之旅,在断壁残垣间触摸历史温度,在专家指引下思考传承之责 —— 这场行走,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保护古建筑不仅是守护砖瓦木石,更是青年一代对文明传承的庄严承诺。

一、残垣断壁间游历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衰败的景象瞬间展现眼前:青砖墙体风化得如同酥饼,指尖轻触便簌簌剥落;雕花雀替在雨水浸泡下扭曲变形,曾经繁复的牡丹纹样已模糊成一团暗影;更令人揪心的是那座百年戏楼,梁柱间的白蚁蛀痕如网密布,戏台藻井的彩绘在漏雨冲刷下化作道道泪痕。

这些鲜活的 "创伤现场",比任何文献都更直观地诉说着危机。村民指着被拆改的马头墙叹息:"前几年盖新房,觉得老砖老瓦碍事,就拆下来当垫脚石了。" 这种对文化遗产的漠视,让我们这些 "00 后" 深刻意识到:古建筑的衰败从来不是自然老化的必然,而是文明传承链条上正在松动的螺丝。

二、多维困境中的保护觉醒

"古建保护就像给百岁老人治病,得兼顾肌理修复与机能延续。" 非遗大师俞友鸿的话让我们茅塞顿开。在他带领下,我们看清了古建衰败的双重推手:

自然力的侵蚀从未停歇 —— 南方梅雨季让木质构件含水率超标 30%,北方沙尘暴使砖石风化速度加快 2 倍,而极端天气频发更让抢险成为常态。但人为因素的破坏力更触目惊心:不少乡村为发展文旅,将古民居改造成民宿时,用现代涂料覆盖传统灰浆层,破坏了建筑的 "呼吸功能"。

三、青春力量的传承答卷

站在古戏台的残柱前,俞友鸿大师的话振聋发聩:"你们年轻人的手机镜头,就是最好的保护工具;你们的传播声量,就是最有效的守护力量。" 这句话点醒了我们:古建保护不是被动的抢救,更应是主动的活化。

当夕阳为古寺断墙镀上金边,我们突然读懂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 "文明" 二字的分量 —— 它不仅是博物馆里的展陈,更是融入当代生活的活态传承。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我们既要像俞友鸿大师那样敬畏传统技艺,更要善用新媒体、大数据等现代工具,让古建筑从 "濒危标本" 变身为 "文化 IP"。

这场古建寻踪之旅,让我们深知:保护古建筑不是怀旧情结的抒发,而是对 "国之大者" 的青春应答。当更多青年拿起保护的接力棒,那些沉默的砖瓦木石必将重新开口,向未来诉说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坚守。

古建筑衰败是警示,也是召唤。让我们携手,以敬畏之心守护这些历史瑰宝,让古建筑承载的文化,跨越衰败阴霾,继续照亮未来,让千年传承的文明之火,永不熄灭 。

作者:钟志超

学校:江西科技学院

团队:寻古思源队

上一篇:西南大学大正英才班赴重庆李坪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下一篇:从危害到防治:一堂课教会你防治寄生虫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