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7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为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传承“两弹一星”宝贵精神,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一苇益航”志愿服务团走进柴湖一中开展系列宣讲教育活动。7月23日,志愿者们走进课堂,借先辈故事架起精神桥梁,让青少年触摸历史温度。在聆听与思考中,将爱国情、奋斗志融入青春坐标,以志愿行动续写精神传承新篇。 星耀华夏,初心永铭 教室里静悄悄的,却被“两弹一星”的清华荣光点亮。志愿者们化作特殊讲师,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特别思政课。当讲述先辈们隐姓埋名,在荒漠中攻克难关的故事时,同学们眼中闪着光,那些历史的温度,悄然融进青春的心窝。课堂上,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书写,学生们目光紧紧追随,从陌生概念到坚定信仰,就像把“空白试卷”填满荣耀答案,这是青春与使命的双向奔赴。 大漠英志,课堂传火 当教室黑板写上“两弹一星”,志愿者们传递的不只是历史,更是融进血脉的信仰传承。那些隐姓埋名的先辈,如大漠星光,在课本与故事里熠熠生辉,让同学们触摸坚守与奉献的分量。王淦昌的故事,让课堂瞬间安静。这位“消失28年”的科学家,为氢弹突破隐姓埋名成“王京”。在青海盐湖,他沙哑喊出代号时,同学们虽不懂戈壁风沙苦,却牢记“为国家,名字可暂别,责任不能缺席”。 风沙不灭,火种永续 戈壁滩风沙,吹不灭“两弹一星”精神火种。播放500米铁塔、科学家背设备影像时,孩子们或许不懂核试验复杂,却记住先辈弯腰为国家挺直腰杆。当年建设者在黑板画“大戈壁”,是青春注脚。如今志愿者讲这些,是把“信仰接力棒”交予新一代。从“两弹一星”到支教课堂,“热爱祖国、创新奉献”已融民族基因。告诉同学们,心有家国,无论身处何方,都能画出最亮青春坐标,让精神在代际传递中永续闪耀。 “一苇益航”志愿服务团以课堂为阵地,让“两弹一星”精神跨越岁月,在青春心田扎根。未来,这份对信仰的坚守、对传承的热忱,会继续化作前行力量,让更多青春,在筑梦家国的路上,闪闪发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