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7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王凯 张曼丽 徐王镶 - 小 + 大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文化的载体。2025年6月27日至7月12日,武汉晴川学院传媒艺术学院熠“艺”“声”辉推普实践团奔赴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以“语言+”理念为指引,围绕语言调研、文旅融合、青少年教育、新媒体传播四大板块,探索普通话推广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共生路径,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推普助沟通,护语守根脉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社区开展调研访谈图注) 熠“艺”“声”辉推普实践团深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系统调研了当地普通话普及情况与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现状。调研发现,尽管方言仍是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但居民与商家对普通话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有了更高认识,学习需求与积极性显著提升。实践团创新设计绕口令挑战、方言—普通话翻译、生僻字挑战等互动环节,发放有效问卷530余份,精准识别出老年群体对普通话的期待与学习障碍,以及青少年群体提升沟通能力的渴望。此次调研不仅为后续推普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更促进了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和谐共生,守护了文化根脉。 (图为实践团在皇城广场开展普通话地推活动图注)
普语绘山水,文旅绽新声 (图为实践团在坪坝营景区进行MV拍摄图注) 实践团将普通话推广融入恩施与咸丰的文旅资源中,创新实施“推普+文旅”模式。在唐崖土司城与坪坝营景区,团队通过新媒体直播、MV拍摄等形式,以标准普通话解说历史典故,展示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观众关注,直播活动仅15分钟点赞数就已突破5万,互动人数超50。同时,结合无人机航拍、实地走访,采集优质文旅素材,为地方文旅宣传注入新活力。团队还针对景区工作人员、商户及游客开展普通话使用情况调研,提出发音规范与语言习惯改进建议,助力文旅服务质量提升,实现了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播的双赢。 (图为实践团在在唐崖土司城进行推普活动图注)
语润童心,文铸未来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民族中学进行推普融合素质教育课程图注) 在咸丰县民族中学,熠“艺”“声”辉推普实践团精心设计了“发音基础训练”“朗诵技巧指导”等多样化课程,通过集体诵读、双语绘画、辩论赛等形式,激发青少年对普通话的兴趣与热爱。《唐诗里的中国》朗诵训练强化了普通话发音,传递了文化凝聚力;宋锦珍珠画、漆扇制作与双语绘画活动则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文化认同感。辩论赛“方言与普通话谁更重要”最终达成“互补共生”共识,增强了学生对多元语言价值的理解。此外,防溺水安全教育与心理课程也融入了普通话教学,全方位提升了青少年的语言文化素养。 实践团特别走访了当地受灾家庭,送去学习用品和暖心关怀。成果汇报展上,团队展示了百余件精美手工作品和10个语言类节目,充分展现了学习成效。活动最后,校地双方共同建立了"语言文字志愿服务工作站",为后续持续开展语言文化推广工作搭建了长效平台。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民族中学进行推普融合素质教育课程图注)
声传万里,e展乡韵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唐崖土司城开展景区讲解直播图注) 实践团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语言文化推广方式。在抖音等社交媒体上发布实践团花絮,抖音号“武汉晴川学院熠艺声辉推普实践团”成为宣传普通话与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直播、MV拍摄等新媒体手段,团队不仅展示了恩施的自然美景与文化底蕴,还以艺术形式展现了语言与文化的交融,拓宽了文化传播渠道。志愿服务工作站的揭牌成立,更是为校地合作、长效推普提供了制度保障,未来团队将通过多重方式,让新媒体成为语言文化传承的“加速器”。
(图为实践团在坪坝营景区合照图注) 推普不是消除乡音,而是赋予乡村拥抱世界的底气;乡村振兴不仅要修路架桥,更要修筑语言的通途!从恩施大剧院的双语演出,到唐崖土司城的直播镜头,从皇城广场的调研问卷,到民族中学的辩论赛场,熠“艺”“声”辉推普实践团以青春之力,在民族地区搭建起“语言沟通之桥”与“文化传承之脉”。这场以语言为纽带的实践,正让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作者 王凯 张曼丽 徐王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