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于纸都耒阳,触摸文明的指纹

时间:2025-07-28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余风 赵梓君 - 小 + 大

七月的湘南,暑气蒸腾如墨,浸润着耒阳这片深藏千载文脉与赤诚精魂的土地。7月15日,湖南工商大学前沿交叉学院“纸都新锋队实践队”,步履坚定地踏上了这片历史的厚土。他们的目光所及,不再是浮光掠影的风景,而是穿透时光的追寻,在东汉漉纸的水波与近代烽烟的交响间,完成一场对中华根脉的诚挚叩问。

漉池水镜,映照千载智慧的不灭光影

造纸博物馆,如同一册无声的巨著徐徐展开。拂过展柜微冷的玻璃,指尖仿佛真的触及了那些跨越千年的遗珍:韧性十足的古代麻纸,纹理清晰如大地的肌理;轻薄挺括的金粟山藏经纸,承载着佛光缭绕的虔诚过往。其中一片泛黄的“蔡侯纸”残片最为引人遐思—— 指腹轻触其微糙的纤维表面,那经纬交织的纹路,恍若东汉工匠留在时空深处的清晰指纹,一个改写人类书写历史的伟大瞬间骤然拉近,冰冷的文物有了温度与呼吸。

(图为队员观赏造纸博物馆藏品)

这份历史呼吸的热度,在毗邻的蔡伦纪念园找到了最鲜活的脉动。省级非遗传承人梁成富师傅所在的作坊,弥漫着竹木碾压后特异的清冽浆香。众人屏息,看着这位沉默的守艺人。他立于一方朴素的漉池前,神情专注如一位运筹的水墨大师。只见其双臂沉稳有力,执着一具竹篾编织的长帘(竹帘),行云流水般浸入纸浆池,“抄”、“荡”、“提”,动作凝练却蕴藏数代心传的千钧之力。竹帘破水而出的刹那,一层均匀饱满的湿纸页已如初雪般覆盖其上。水滴淅沥回落池中的轻响,宛如时间滴答剥离的声响;阳光下,那层湿润纸膜的每一道纤维都在无声地宣告:千年智慧的种子,依然在一双朴实的手中倔强生长。

(图为梁师傅演示抄纸)

然而,在梁师傅布满岁月刻痕的脸上,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悄然浮现。他摩挲着亲手漉出的、温润质感的熟纸,话语低沉却直抵人心:“这纸的功夫,全在这手对浆料的感知里,在这千百次的重复里…实打实,沉甸甸。可那电脑屏里风风火火的世界,‘抖’啊、‘刷’啊的新名堂,我这把岁数实在使不上劲呐。”这朴素的话语,道出的不仅是个人困境,更是无数传统技艺在信息浪潮冲击下的共同隐忧。无需动员,青年学子们已敏锐感知到这份沉甸甸的传递。镜头与笔记本迅速开启,“记录下这道微光”的使命感充盈心间,新媒体的话语空间即将为这份古老的沉默发出回响。

(图为成员们与梁师傅合影)

青衿志笔,为根脉注入时代新墨色

在蔡侯古法造纸的水纹涟漪中,“纸都新锋队”触摸到了文明源流的深沉肌理,更深刻领会到那份在寂寥中薪火相传的沉重责任感;对梁爷爷困境的主动援手,正是这份体认后的青年担当——当千年的“澄”遇上亿级的“速”,古老的技艺需要在崭新的语境中找到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当队员们回望耒阳,所见已不仅是山川城郭。那里沉淀着蔡伦智慧的光芒,也回响着手艺人的坚守与期盼。而他们留下的足迹与行动——那份用数字媒介链接古老技艺的热情,已成为这片光荣土地滋养的新生力量。耒阳这座不朽的“纸都”,正因这种生生不息的“新锋”之注入,在新时代的文化传承长卷上,悄然铺展崭新而厚重的篇章。

前沿交叉学院 纸都新锋队 文化传承团

文:前沿交叉学院 陈诗琪

图:公共管理与人文地理学院 徐琼

审核人:余风 赵梓君

上一篇:湖北大学学子携手社区儿童探访铜绿山古矿遗址,解码青铜文明

下一篇:一帘禅海千重浪 | 纸都新锋实践队蔡伦竹海 “穿越” 两千年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