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墨香姜山共育梦:21天双凡村的青春“双向奔赴”

时间:2025-07-31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蔡盛龙、盛薇、苏馨煜、骆一鹤 - 小 + 大

2025年7月,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麓山育梦 双凡花开”支教团的队员们,来到了株洲市攸县双凡村。他们把这21天当作一次特别的旅程:在课堂上播撒知识的种子,在田野间践行青春的担当。这段时光,不仅是帮助孩子们成长,也是队员们自己与乡村心意相通、共同成长的过程。

图为开营仪式集体大合影。骆一鹤 供图

为了让孩子们更亲近传统文化,感受非遗的魅力,支教团精心策划了活字印刷和漆扇制作活动。在活字印刷课上,乐宁老师带着孩子们,指尖触摸着古老的木质活字块,从“花落知多少”的童趣,到“低头思故乡”的思念,再到“家国情怀”的深沉。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排列着字块,仿佛能感受到千百年前匠人的温度。当宣纸覆盖、按压、揭开,教室里爆发出阵阵惊叹和掌声。小左同学兴奋地说:“感觉就像在和古人玩穿越时空的游戏!”

在漆扇制作的课堂上,孩子们看着彩色的漆料在水面晕染,再将洁白的扇面轻轻覆上、提起,一把把独一无二的漆扇诞生了。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眉眼弯弯,那份亲手创造美的喜悦溢于言表。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发现,那些书本上的历史与传统,原来如此生动可触,美的种子就这样悄然落在了心田。

图为漆扇课堂大合影。骆一鹤 供图

支教的努力,不仅限于教室之内。当了解到双凡村优质的小黄姜面临销路难题时,队员们立即决定行动起来。他们深入姜田,向村民学习挖姜、选姜,用镜头记录下小黄姜从带着泥土芬芳到精心包装的全过程。在直播间里,他们化身“乡村推荐官”,真诚地向网友们讲述双凡姜的生态种植和独特风味。

凌晨四点半,队员们登上装满鲜姜的卡车,颠簸着赶往周边集市。烈日下,汗水很快浸透了印着“中南学子共携手,双凡姜山助振兴!”的文化衫,嗓子也喊得沙哑。但每当看到顾客点头、购买,看着一筐筐姜被带走,那份实实在在帮助了乡亲们的踏实感和参与乡村振兴的自豪感,就像姜香一样浓郁,驱散了所有的疲惫,真切感受到了汗水浇灌希望的重量。

图为卖姜助农成员大合影。骆一鹤 供图

这份21天的情谊,在生活的点滴中愈发醇厚。体验采蜜环节,队员们跟着养蜂人唐伯伯上山,看到金黄的蜂蜜缓缓流出,散发着清甜的花香,指尖沾蜜,心头更品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意。唐伯伯感慨地说:“这些大学生娃,不怕苦不怕累,帮我们卖姜,陪我们说话,就像自家的孩子一样亲!”这份来自乡亲的认可,温暖而厚重。龙龙老师感慨道:“我们本想来这里播撒些光热,没想到却被乡亲们的淳朴厚道和孩子们无邪的笑脸深深治愈了。”这份心与心的贴近、情与情的交融,成了21天里最珍贵的收获。

图为支教团与孩子们在采蜜。李晓帆 供图

回望这21天,教育的微光点亮了乡村的角落,青春的足迹深深印在了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双凡村的夏天会过去,但这群青年留下的科学兴趣、助农的尝试、还有与乡亲孩子们结下的情谊,就像扎进泥土的根,会持续滋养着这里,静待未来开出更美的花。这,就是青春与乡村最动人的“双向奔赴”。

团队名称: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临时团支部赴湖南省株洲市攸县青春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团

指导老师:张洪林

作者:蔡盛龙、盛薇、苏馨煜、骆一鹤

上一篇:“大河朝辉青衿探迹”河南省沿黄八市文化传承及高质量发展情况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

下一篇:姚学慧赴米脂慰问“三下乡”实践队 肯定师生在红色热土上的青春担当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