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1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钟咏诗 - 小 + 大
为探索“百千万工程”与“三下乡”活动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助力跨学科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振兴乡村教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字得其乐”团队于2025年7月15日至25日深入阳江市阳西县上洋中学和沙扒中学,开展实践调研与义教活动。此行旨在通过校地联动,同心携手,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与文化传承。 校地联动:共话乡村教育新挑战与新机遇 活动伊始,上洋中学和沙扒中学的师生对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上洋中学从教27年的冯老师向团队详细介绍了当地乡村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包括生源流失、师资老龄化、家庭教育缺位等问题。她坦言:“优生每年流向县城,留守儿童占比大,家校联动几乎空白。”尽管如此,冯老师与同事们仍坚守教育一线,通过家访、本土化课程设计等方式,努力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 (图为“字得其乐”团队成员对上洋中学冯老师进行访谈。陆颖欣供图) 对此,“字得其乐”团队充分发挥广外学科特长,以“语文+跨学科”为切入点,结合文化传播等专业优势,设计融合乡土文化的特色课程,助力乡村学子在课堂中深化对家乡的认知与情感,以提高学生兴趣、推动当地乡村教育发展。 跨学科实践:解锁乡土文化新活力 在沙扒中学,团队对30名初中生及多位教师展开深入访谈。在接受访谈的30名初中生中,有近85%的学生表示跨学科课程让他们“更易理解家乡文化”。学生们用美食、建筑与节日习俗拼出一幅生动的阳西画卷:“荔枝园、龙眼树、东湖公园的凉亭是放学路上最熟悉的风景”“墨鱼饼、炸番薯、菠萝蜜是童年的味道”。这些细节展现了他们对家乡最真挚的情感。 (图为“字得其乐”团队成员对学生进行访谈。陆颖欣供图) 在访谈中,同学们的想法展现了跨学科融合的潜力。一位同学提到:“如果做家乡美食宣传册,我会用美术画食物,用语文写诗句。”这种联动已有雏形,比如美术课画东湖公园的塔时,语文课会同步讲解其历史,"画+讲"的结合让家乡建筑更立体。学科间的互助作用同样明显:地理课上了解家乡的民族服装和经济发展,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数学课学习数学家时,又能关联同时代的历史背景,这些学科知识正为乡土认知奠定坚实基础。 在跨学科实践方面,团队发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初见成效:学生们通过“语文+美术”课程用文字记录家乡故事并用画笔描绘乡土风貌;在“语文+地理”教学中,他们通过描写家乡特产学习相关地理知识;而“语文+历史”课程则让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习俗中深化文化认知。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更让学生们在多维度学习中加深了对家乡的理解与热爱。 在上洋中学,团队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设计了融合不同学科的课程。例如,关联上洋农业特色进行地理知识科普,通过阳江风物特产设置手工课程,并借助甲骨文介绍当地的历史与地域特色。学生们在课堂中展现出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他们的作品不仅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还融入了跨文化的创意表达。 教育坚守:新老力量共筑乡村未来 乡村教育的蜕变离不开新老力量的共同努力。冯老师的一句“总得有人留住根”,道出了无数乡村教师的坚守。与此同时,“字得其乐”团队作为新生力量,正成为乡土教育的“活水”。团队表示,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教学实践,更是一次对文化传承的探索,我们在帮助学生的同时,也从乡土文化中汲取深厚养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自信”。 此次调研为团队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语文教育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开发更多特色课程,助力乡村教育发展。同时,计划通过新媒体等方式,让更多人体会乡土文化的魅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字得其乐”团队将以实际行动践行“百千万工程”与“三下乡”活动的宗旨,继续以专业所长服务乡村教育,为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字得其乐”团队在沙扒中学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逐光义教”团队及沙扒中学学生合影。陆颖欣供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字得其乐团队 通讯员:钟咏诗 |
上一篇:探秘自然之美,增强守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