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3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陈利翔 王诗雨 陈默 - 小 + 大
2025年7月30日,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禾盛安邦助农实践团"支队深入江安县阳春镇花椒种植基地,开展了一场融合专业智慧与乡土实践的深度调研。通过实地测量、数据收集与农户访谈,机电青年学子以专业视角剖析产业现状,为花椒产业机械化升级与规模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图为禾盛安邦助农实践团支队测量花椒种植参数。陈默 摄 精准测量构建数据基石 在阳春镇花椒基地,实践团成员通过系统化田间作业,使用专业工具测得关键种植参数,卷尺在282厘米的行距与167.4厘米的簇距间反复校验,这些凝结着专业精神的数据,成为破解坡地农机适配难题的关键密钥,为评估农机适配性、优化种植密度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收集的生产数据显示:基地主要种植青花椒品种,单株平均产量20斤;鲜椒市场售价14元/斤,干椒售价38元/斤。值得注意的是,鲜椒加工为干椒的比例高达4.5:1,这直接导致利润差异——鲜椒销售利润为208元/株,干椒利润则降至105元/株。 图为禾盛安邦助农实践团支队与当地农户沟通。陈默 摄 深度调研揭示产业痛点 在深入田间走访中,实践团精准捕捉到制约产业发展的三重桎梏:机械化断层贯穿生产全程——松土环节仅实现部分机械化(人工成本25元/亩),而浇水灌溉(10元/亩)、施肥管理(15元/亩)仍完全依赖原始人力;采摘环节人工成本高达3元/斤,高温炙烤下作业人员不仅承受着极端劳动强度,更时刻面临椒树尖刺造成的划伤风险,工作效率在双重压迫下持续走低。规模瓶颈则如无形锁链——有限的生产基地严重制约规模效益,较缓坡地地形虽利于花椒生长,却成为大型农机作业的天然障碍。最值得注意的是高达4.5:1的鲜干椒转化率,意味着每获取1斤干椒就有3.5斤鲜椒在加工中蒸发,单株收益从鲜椒208元断崖式跌至干椒105元,利润空间被剧烈压缩。 专业分析指明升级路径 基于详实的田间数据和成本分析,实践团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技术革新层面,重点研发适应缓坡地形的小型化农机装备,突破带自动避障功能的采摘设备与智能水肥灌溉系统等关键技术,切实降低人工依赖,其中采摘环节机械化预计可减少人力成本;产业优化层面,通过集群效应显著摊薄机械使用成本,同步增强市场议价能力。这两大举措形成紧密衔接的闭环——技术突破为规模化生产提供装备支撑,土地整合为机械化应用创造实施条件,共同破解高成本、碎片化、低效益的发展困局,为花椒产业升级铺设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此次实践构建起高校智慧与乡村产业的联结桥梁。通过实地测量获取的种植参数、成本数据及地形特征,为后续农机研发提供了精准参数;对产业链条的完整梳理,则为产业升级规划了科学路径。当卷尺丈量的不仅是株行距,更是科技兴农的维度;当记录本承载的不仅是数据,更是产业振兴的希望,新时代农科学子正以专业知识践行"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在乡土中国书写青春答卷。 (作者:陈利翔 王诗雨 陈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