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3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大运河文化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为切实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三江学院“运河译心”青年实践服务团在老师的指导带领下,于扬州开展了以“大运河文化遗产双语传播”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刻感悟大运河文化的丰富底蕴和博大精深。
1.寻脉运河,追溯时光 7月27日,实践团队踩着被露水打湿的阳光,站在扬州古运河的起点——便益门码头。登上游船,船桨划开平静的水面,实践成员采访了运河游船的两位导游。他们提及“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必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保护好、传承好运河文化”。那粼粼波光,仿佛真的在无声地讲述千年往事。 随后,他们还采访了岸边石阶上当地的居民。一位正在健身的爷爷回忆着童年在此“扎猛子”、摸螺蛳壳的趣事,实践成员们仿佛也感受到六十多年前哗啦作响的水声和无忧无虑的旧时光。这份鲜活的民间记忆,让书本上的历史瞬间有了温度。 午后,实践成员们走进翠竹掩映、青瓦生凉的个园。他们采访到一位身着藏青色旗袍的奶奶,十分耐心地解读着园主人黄至筠以石造境的匠心:春山笋石盼新生,夏山湖石纳清凉,秋山黄石喻丰收,冬山雪石藏希望。实践成员们通过奶奶的解读,对个园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天,他们亲耳聆听了运河滋养的市井烟火,亲眼见证了古人将天地四季融入生活的永恒智慧。他们收获的,是历史不再遥远,它就流淌在桨声、笑语和精妙的叠石之中,触手可及。)
2.品味典籍,共话运河 7月28日,实践成员们将目光投向城市街南书屋的故纸堆。他们认真阅读了与运河文化有关的历史书籍。其中,他们在《名人笔下的大运河》一书中读到孙家正先生为此书作的代序,“自然的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工的运河则是人类文明的杰作。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能够与长城并列的伟大壮举,我认为首推大运河了。”那一刻,他们真切领悟了“运河是竖着写的史书”这句话的沉重分量——每一道水痕都是历史的标点,每一艘沉船都是一个凝固的、悲壮的段落。 随后,他们看到邻座一位姑娘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船帆画。于是,他们和小姑娘聊起了她爷爷作为漕运水手的往事,特别是过闸时那凝聚力量、仿佛能让船逆水而上的号子声穿越千年,在实践成员们的耳边幻化成悠远而有力的船歌。 (这一天,“运河译心”实践团队沉潜于纸页墨香,寻找运河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具体伤痛。那些消失的闸口、沉没的苏绣、未尽的号子,不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运河肌体上深刻的疤痕与回响。收获的,是对这条河作为民族历史见证者的更深敬畏,以及一种连接古今的奇妙通感——文字与图画,也能传递出船工的汗水与呼喊。)
3.稚语童心,双语教学 7月29日,旅程的最后一天,充满了跃动的色彩和清脆的笑声。实践成员们来到扬州市江都区龙川广场,给小朋友们普及运河文化以及相关的双语词汇。过程中,小朋友们积极举手参与互动,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随后,他们又给小朋友们播放了有趣的运河动画片,投影幕布上播放着漕运船队的动画,小朋友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此刻,运河文化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播下,相信未来,运河的蓬勃生机会被新一代用最鲜亮的色彩重新描绘。 (这一天,实践成员们沉浸在孩子们纯真的世界里,看到了运河的未来在他们心中播下的种子。收获的,是莫大的希望与感动。运河的故事,远未结束,它正被新一代用最鲜亮的色彩重新描绘,在他们的好奇与热爱中,古老河流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当夕阳将河面染成温暖的蜜色,“运河译心”实践团队驻足回望这些天的旅程,如同目睹了一场关于时间的接力:开船的向导和回忆往事的老人,他们把流逝的时光摇成了荡漾的水纹,让旧日的故事一圈圈荡向心间;书屋里的研读者和诉说祖辈故事的姑娘,他们把尘封的记忆晾晒在书页上,让历史的温度透过文字温暖当下;课堂上提问和互动的孩子们,他们则把无限的憧憬画进运河的浪花里,每一笔都涂抹着未来新鲜而明亮的色彩。 通过“运河流芳·译韵扬州:大运河文化遗产双语传播实践”主题实践,“运河译心”青年实践服务团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运河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也更加明白保护好和传承好运河文化的重要性。只有加强运河保护,发扬运河文化,才能让古老的运河永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运河,永远是年轻的。只要还有人愿意在它的岸边驻足凝望,对着悠悠流水发呆;只要还有人将它瑰丽的故事和想象的翅膀画进自己的梦境,这条承载了太多文明密码的河流,就必将不舍昼夜地流淌下去。它将今天发生的故事,细细收藏,耐心酝酿,终有一天,会将其化作照亮明天的、温柔而永恒的月光。 --- (文末互动) 你的记忆长河里,是否也流淌着一条特别的河?是村口的老槐树守着潺潺小溪,还是城市霓虹倒映的江畔?来评论区,分享你与河流的故事吧,让我们将散落的记忆串珠成链,共同谱写一首属于河流的、生生不息的长诗。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