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6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龚邦豪 - 小 + 大
2025年7月6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乡渔远航实践团前往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料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深入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渔村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现状,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一线观察等多种形式,系统收集料村渔业养殖、人口结构、宗族文化等方面的一手资料。实践团由 12 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他们带着对乡村发展的关注与思考,走进这座鱼塘密布的南方渔村,探寻产业振兴与文化延续的结合点,为助力料村可持续发展、破解当前面临的发展难题提供青年视角与实践参考。实践期间,团队不仅与料村党支部副书记、养殖专家等进行了深度对话,还走访了数十户村民家庭,深入养殖鱼塘学习体验,并探访了村内的许氏祠堂等文化场所,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料村的发展脉络与乡土风情。 一、走进村庄脉络 走访村民,鱼塘密布生活有序 走进料村,现代混凝土住宅与传统砖瓦房交错分布,成片鱼塘在阳光下泛着水光,典型的南方渔村风貌扑面而来。村内广场上,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打牌,孩童在一旁追逐嬉戏,浓浓的烟火气弥漫在街巷间。“村里姓许的最多,好几座祠堂呢,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家业。”正在广场纳凉的村民许大爷指着不远处的祠堂对实践团成员说。 实践团成员与当地村民交流了解到,养殖业是料村主要经济来源,曾经对虾和生蚝养殖较多,如今养虾的经济效益不如养鱼,金鲳鱼最近些年较受欢迎,当地进行渔业养殖的收益高于传统农业,所以当地从事种植业的农民较少。料村的鱼苗来自多地,市场以本地霞山为主,部分海鲜销往外地。当地老龄化较为严重,年轻人大多外出创业,少数留下的继续坚守养殖业。 了解产业现状以及当地发展难题 在党建服务中心,实践团成员与村副书记及养殖专家深入交流,成员通过此次访谈深刻了解了当地的基本情况与发展困境。 实践团成员从副书记处了解到:料村在籍人口约5000人,1000多户,现今中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大多在外求学或务工。 渔业是料村的支柱产业,当地以养殖生蚝与金鲳鱼为主。通过副书记介绍与前期调研得知,料村海鲜以极高的新鲜度与品质而闻名,许多老饕会特意从市区驱车而来采购,只为尝到第一口的新鲜。 但同时料村的海鲜也存在着不少挑战,例如霞山的海鲜养殖业崛起,以现代化的养殖管理模式降本增效,许多市场与酒楼因追求可控成本而选择霞山的海鲜,这使得料村的海鲜在销路上稍有障碍。 同时在与养殖专家交流的过程中,专家展示了许多养殖成果,并且通过监控与视频多种方式向实践团成员介绍鱼塘养殖的运行方式,这使得实践团成员对鱼塘养殖有了更加具象化的了解。 二、深入养殖一线 受养殖专家邀请,实践团成员走访了养殖生蚝与金鲳鱼的鱼塘。鱼塘广阔、阳光炽烈,养殖一线条件较为艰苦,但丰收的对虾让渔民充满笑容。 实践团成员到达时渔民正在织网准备捕捞对虾。实践团成员向渔民学习如何编织渔网,与如何诱捕对虾进入渔网。渔民编织的手法决定了渔网的坚固程度,何时下网捕捞也考验渔民对虾生活习性的了解。 实践团成员从养殖专家处了解到,当前养殖主要依赖人工,自动化程度较低,但随着自动化设备的价格逐步下降,采购自动化设备的计划逐渐提上日程。 实践团成员在询问自然灾害问题时,养殖专家表示自然灾害是渔业养殖长久的痛,面对台风来袭,原本的养殖成果可能一夜归零。科学的预防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 三、寻迹宗祠文化 调研尾声,实践团成员参观了村内多座许氏祠堂与三宫后,加强了成员对于当地宗族关系的了解,宗族血脉与文化传统仍在村落中传承延续。这里不仅有产业的耕耘,也承载着一代代人对乡土的深厚情感。 成员们在古老的建筑与鲜活的传承中,真切体会到乡土社会里文化与情感的生生不息。 四、总结 此次料村之行,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走访,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当地渔业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宗族文化的传承情况。从鱼塘边的劳作到祠堂里的文脉,成员们触摸到了乡村发展的真实脉络,也为后续形成实践报告、提出针对性建议积累了丰富素材。 (通讯员 龚邦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