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8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郭晋芬 王婵 刘伶 谭昭仪 郝婕 张毅 滕龙飞 - 小 + 大
导语: 7月24日至28日,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数智武威·理绘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和民勤县,围绕“乡土振兴、数智赋能、生态守护”三大主题,开展以实地调研、基层服务和科技传播为路径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不仅锻炼了青年学子服务基层、了解国情的能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力量。 扎根田野,激活振兴动能 实践活动伊始,队员们来到武威市博物馆,开展乡土文化调研。大家在铜奔马雕塑前驻足,在西夏碑刻与汉简展厅中沉浸式感知历史,深刻体悟武威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博物馆。王婵 供图 离开博物馆,实践队赴凉州区金塔镇青铜村。在村支书王永霞带领下,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及村办企业,实地考察乡村发展情况。在村办榨油坊中,现代化低温压榨设备正高效运作,金黄胡麻籽化作清亮香醇的胡麻油。队员们详细记录“青铜古法”榨油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感受到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青铜村榨油生产线 。王婵 供图 随后,实践队协助村干部开展土地确权工作,逐户登记村民信息。每一份资料、每一个指印,不仅关乎村民切身权益,更体现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实践队员与村民深入交流,了解其生活变迁与对未来发展的期待,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了解基层社会的重要机会。 图为实践队员深入农户开展访谈登记 。王婵 供图 在和村支书王永霞交流过程中,她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愿意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加入到乡村治理中来,他们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为乡村的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也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了投身基层、服务乡村的价值和意义。”她的鼓励也更加坚定了同学们用知识服务基层的决心和信念。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干部合影留念。王婵 供图 数智赋能,助力产业发展 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推数字农业发展,实践队策划并实施“直播助农”项目。7月25日晚,青铜村“乡村好物市集”直播活动正式上线,村支书亲自上镜推介本地胡麻油、土豆、胡萝卜等特色产品。实践队员轮流参与直播,介绍产品特色、讲解口感、现场试吃、互动答疑,吸引大量网友关注。 图为实践队员助力青铜村农产出圈。刘伶 供图 为增强直播互动性,队员们还展示书法、剪纸等才艺,营造“烟火气”浓厚的田野氛围。两个小时内吸引千余人在线观看,点赞超3万,达成多笔订单。村支书表示:“网络直播让青铜村的好产品走向全国,为村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此次直播实践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数字赋能乡村的实践平台,也提升了团队的策划与执行能力。 图为实践队员与书记合唱互动。谭昭仪 供图 村支书说到:“通过网络的镜头,村里的产品能销往全国各地,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此次直播助农实践不仅为青铜村的电商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也进一步提升了青年大学生以自身能力服务乡村发展的信心。 生态实践,书写沙乡担当 实践后期,队伍转场至民勤县青土湖公益林防沙治沙基地,参与生态保护与防沙治沙志愿服务。骄阳似火、沙尘漫天,队员们依然精神饱满,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对梭梭、柠条等沙生植物开展灌溉、培土与覆沙养护。 烈日炙烤、黄沙滚滚,但队员们热情不减,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为梭梭、柠条等沙生植物进行精准灌溉、培土固根、覆沙养护。脚下是干裂土地,手中是青绿希望,他们用汗水浇灌一抹抹新绿,在沙海中镌刻下青春的足迹。 图为实践队员参与治沙劳动。谭昭仪 供图 除了养护劳动,队员们还将艺术表达引入生态宣教。在公益林基地,他们绘制墙画,并题下誓言:“青山不负少年行,沙退绿进,我们在行动。” 夜幕降临,篝火在公益林旁升腾。实践队与技术员、治沙志愿者围坐火堆,开启“沙乡夜话”。技术员讲述治沙故事,现场演示斜插覆沙技巧,火光照亮墙面上尚未干透的绿色笔触,也点燃青年对生态保护的深情与信仰。 图为实践队员绘制生态墙画。刘伶 供图 结语:在祖国大地上写下青春答卷 从榨油坊的香气到沙漠上的绿洲,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身体力行的社会观察,也是一场触动思想的心灵洗礼。“数智武威 理绘振兴”社会实践队以专业知识服务基层,以创新思维回应时代。他们走过的不只是地理空间,更是青年与国家、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乡土之间的深度联结。未来,他们将继续把所学用于实践,把热爱融入人民,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书写更多属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荣光。
(兰州理工大学:郭晋芬 王婵 刘伶 谭昭仪 郝婕 张毅 滕龙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