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当前位置: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蒙韵乡融”乡村振兴实践团赴内蒙古库伦旗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时间:2025-08-08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沈阳师范大学“蒙韵乡融”乡村振兴实践团 - 小 + 大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5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及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 2025 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精神,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蒙韵乡融”乡村振兴实践团于 2025 年 7 月 17 日至 7 月 23 日,怀揣着对乡村振兴事业的热忱,奔赴国家重点帮扶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开启了一场为期 7 天的“青春赋能振兴路,语法教舞绘新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聚焦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围绕普通话推广、法治宣传、教育帮扶、非遗传承、环境整治五大关键板块,以“小切口”精准服务“大战略”,用青年的独特视角生动讲述乡村振兴故事,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积极回应基层的所需所盼,为这片广袤的草原大地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与智慧。

【语润心田·传承乡音】

实践团宛如一群辛勤的园丁,将普通话课堂巧妙地“移植”到了草原的腹地。他们创新性地采用“日校 + 夜校”双线教学模式,让知识的种子在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中播撒。白天,阳光洒在白庙子嘎查村部的教室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其间。实践团成员们以儿歌为引,用闯关游戏为媒,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磨耳朵”,从拼音的拼读到词语的组构,再到发音的精细矫正,一步步引导孩子们跨越语言的障碍。夜晚,毡房化作温馨的教室,牧民、村干部、非遗传承人围坐在一起,实践团成员们为他们量身定制口语课程,助力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加自信地使用普通话。与此同时,实践团还积极与库伦旗人民政府携手,与基层干部们开展深入的研讨会,共同探讨普通话推广的策略与路径。

在三大镇区、两处集市,实践团精心布置流动采访点,如同一个个灵活的语言探测器,采集了 10 余条珍贵的音视频素材,这些素材记录着当地群众对普通话的真实需求与心声。他们发放了 60 余份精心制作的双语推普手册,手册中的内容深入浅出,既有普通话的规范表达,又融入了当地蒙古语的特色,让群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通过这些努力,实践团帮助群众实现了从“听得懂”到“说得出”,再到“用得上”的质的飞跃,让国家通用语言真正成为民族交往的“连心桥”,在草原上架起了一座座沟通的彩虹。

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成员们深刻体会到语言的力量。普通话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连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重要桥梁。当看到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到后来的自信表达,看到牧民们在交流中更加顺畅,成员们意识到,语言的推广不仅仅是教会他们一种技能,更是在为这片土地搭建起一座座通往更广阔世界的桥梁。这一刻,成员们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温度,那是语言的力量,是文化的温度,更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法治护航·乡村守望】

带着对法治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对基层群众法律需求的关切,团队深入乡村,针对法律意识及法律需求等问题,走访调研了 20 余户村户,深入了解当地群众在法律方面的困惑与诉求。在集中法制宣讲活动中,土地承包、非遗商标、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家庭法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成为宣讲的重点。团队成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晦涩难懂的《民法典》条文巧妙地翻译成“蒙古语 + 大白话”对照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群众答疑解惑,让法律知识在草原上落地生根。

与时俱进的“云端法律超市”同步上线,成为群众身边的“法律顾问”。通过线上短视频及图文结合的形式,团队对生活中的常见纠纷进行普法讲解,无论是邻里纠纷还是家庭矛盾,都能在“云端法律超市”中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这些生动的案例和实用的法律知识,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群众的法治之路,为乡村的和谐稳定筑牢了法治防线。

在法治宣传的过程中,成员们看到了法律知识在乡村的匮乏,也看到了群众对法律知识的渴望。当“云端法律超市”发布一条条普法视频时,当现场为群众解答一个个法律问题时,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能够温暖人心的工具。成员们意识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经济的支持,更需要法治的保障。青年一代有责任、有义务将法律知识带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让法治的阳光照亮这片土地。

【童心同梦·育人启智】

支教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们摒弃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活力与创意的“沉浸式”教学。他们将安代舞的欢快节奏巧妙地融入体育课的拍子中,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把草原生态保护的故事精心编织进英语绘本,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树立环保意识。4 名留守儿童在实践团成员的鼓励和指导下,第一次用普通话给远方的父母录下“视频家书”,那稚嫩而真挚的声音,承载着孩子们对父母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憧憬。

“线上图书角”也同步开启,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家园。成员们定期向孩子们推荐中华经典文章及诗词,通过文字的力量促进民族交融,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后,“我教你学普通话,你教我唱蒙古长调”的互动环节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在一片欢笑与歌声中,实践团成员们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分别时,大家合影留念,定格了这段难忘的时光,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神,成为实践团成员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在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子里,成员们看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每一次互动,每一次交流,都让成员们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成员们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希望的火种。乡村振兴的未来在孩子们身上,青年一代有责任用爱与智慧为他们点亮未来的道路。

【舞动乡情·团结奋进】

成员们怀着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走进哈图塔拉嘎查党群服务中心,与八位安代舞传承人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安代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交流活动。活动中,成员们通过“问卷 + 访谈”的形式,深入探讨安代舞传承现状及推广困境等问题,倾听传承人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随后,传承人们亲自教授成员们安代舞的标志性动作,那灵动的舞步、飞扬的衣袖,传递着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传承人们与成员们共舞,舞出了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舞出了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

在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中,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的珍贵与脆弱。安代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成员们意识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文化的传承。

【奉献青春·美化家园】

成员们走进“东北第一漠”——塔敏查干沙漠景区,设点开展调研活动。他们面向导游、驼队经营者及文创摊主,现场针对普通话使用、法制意识、乡村改造等需求进行采访,深入了解当地旅游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案。

在村落中,成员们化身环保卫士,协助村民清理村落街道、庭院卫生死角,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用实际行动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用双手为村庄“美容”,让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最后,成员们走进玉米田地,左手攥紧杂草,右手贴着玉米根轻轻一拔——“嘎嘣”一声,草根带起湿土,也带起了大家对土地的敬畏。

此次活动不仅让成员们把课堂里的法学条文、普通话技能真正转化为牧民听得懂、用得上的“乡土语言”,更让他们在弯腰除草、抬手起舞、面对面答疑的每一瞬间,读懂了“乡村振兴”四个字的千钧重量——那重量不只在政策文件里,更在玉米叶上的露珠、孩子手心的温度、老人眼角的笑纹里;从此,“学以致用”不再是口号,而是他们脚下沾泥、心中亮灯的青春答案。

(沈阳师范大学“蒙韵乡融”乡村振兴实践团)

上一篇:青岛城市学院师生赴藏马镇开展暑期调研:聚焦文旅融合,赋能景区升级发展

下一篇: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沂蒙青禾实践团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