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当前位置: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上海立达学院传媒学院 “薪火相传” 团队:“青”探单县味,非遗薪火传

时间:2025-08-27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刘阳阳、肖瑜、杨梓琴、姚雨佳、陈昱安、蔡玉婷 - 小 + 大

近日,上海立达学院传媒学院“薪火相传”团队在指导老师谢倩倩、文平平、秦菁菁的带领下,由负责人刘阳阳、肖瑜组织协调,6名队员赴山东省单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院聚焦非遗保护与青年实践的“三下乡”暑期实践项目,此次活动以当地羊肉汤、馓子两项非遗手艺为核心,通过实地走访、亲身体验、创意创作等方式,深入挖掘老手艺背后的传承故事与文化密码。后续团队将推出系列宣传图、纪实视频及包装设计方案,让单县非遗的魅力被更多人看见。

红白双汤里的匠心:解锁单县羊肉汤的非遗密码

抵达单县后,团队首先走进以白汤闻名的头一锅单县羊肉汤。灶台前,师傅手持长勺在乳白浓稠的汤中反复搅动,香气醇厚绵长。队员们围在一旁,听传承人讲解白汤 “慢火熬煮、凸显本味” 的精髓,还轮流上手尝试添柴控温,在热气氤氲中感受老汤沉淀的时间味道。

随后,团队前往黄岗镇,探访以红汤见长的赵家羊肉汤馆。这里的红汤风味独特,秘诀藏在一句掷地有声的标语里:“采用 180 斤的本地山羊,380 米深井甜水,480 分钟现煮慢熬”。传承人介绍,锅中先以古法熬出乳白原汤,舀出后再按秘方加入特制酱料调和,才有了红汤鲜亮的色泽与醇厚口感。队员们围在灶台边,看着师傅精准把控加料比例,更真切体会到标语背后对每道工序的严苛坚守。

探秘黄岗馓子:指尖技艺里的百年传承

黄岗镇的馓子是此次探访的另一重点,团队专程走访了非遗赵家馓子作坊,与第四代传承人赵安先先生深入交流。赵安先热情地向“薪火相传”团队队员们讲述着自家馓子的百年传承史:从祖辈起便以这门手艺立足,如今家族几代人都投身其中,他的儿子作为第五代传人,早已将全套技艺熟稔于心。聊起自家馓子的特色,他格外自豪:“咱这馓子讲究薄脆无渣,一口下去满嘴香。”

“薪火相传”团队队员们先看馓子师傅演示“盘条”:面团搓成细条,灵巧缠绕成规整面坯,一气呵成。轮到自己上手,不是扯断面条,就是缠得歪歪扭扭,难成模样。接着尝试炸制,热油中师傅拨弄面坯,转瞬便是金黄酥脆。队员们操作时,不是面坯散开,就是炸得焦黑。亲身体验才懂,这看似寻常的手艺,藏着千锤百炼的功夫。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非遗传承的每一步,都是时光与匠心的沉淀。

分工协作创佳作:用青春视角呈现非遗之美

在完成对单县头一锅羊汤馆、赵家羊肉汤馆及馓子作坊的走访与体验后,“薪火相传”团队的6名队员迅速投入后续工作,分工明确且紧密协作:刘阳阳负责拍摄素材的筛选与统筹,精准捕捉白汤的温润、红汤的色泽与馓子的金黄瞬间;肖瑜聚焦馓子与羊肉汤的包装优化,融合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让非遗包装更易被大众接受;杨梓琴、姚雨佳与陈昱安负责宣传图创作,将羊肉汤的醇厚、馓子的酥脆转化为生动画面,尽显非遗之美;蔡玉婷专注宣传视频剪辑,串联镜头讲述故事,让传承人的坚守与手艺细节自然呈现。大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把实践中的所见所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用年轻的视角和方式,为这些老手艺的故事增添了新的讲述维度。

以青春之力为桥:让单县非遗烟火气飘向远方

从白汤的温润到红汤的醇厚,从馓子的酥脆到赵安先掌心的温度,这些藏在市井里的手艺,在团队的探寻中愈发清晰。正是薪火相传团队环环相扣的协作,让每一份观察都有了落点,每一段体验都化为具象的传播内容。而这份凝聚着青春力量的实践,不仅是对非遗的一次深度记录,更是青年一代以专业所长为传统手艺注入活力的尝试 —— 当我们用镜头留存匠心,用文字传递温度,便在不经意间成了连接传统与当下的纽带,让单县非遗的烟火气,能顺着这些精心打磨的作品,飘向更远的地方。

(作者:刘阳阳、肖瑜、杨梓琴、姚雨佳、陈昱安、蔡玉婷)

上一篇:烟台理工学院学子三下乡:法治阳光照乡间,权益守护暖人心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