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当前位置: |三下乡活动| > 文章

海大学子之三下乡|解锁古兰村的“振兴密码”

时间:2025-08-27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田思艺 - 小 + 大


2025 年 7 月 21 日至 25 日,中国海洋大学兰题共解助力融安大良乡村振兴实践队(下称 “实践队”)深入广西省柳州市融安县大良镇古兰村,以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根本遵循,对该村展开系统性调研。

一、 产业振兴:金桔辣椒齐赋能,小果撬动大增收

实践队首站来到古兰村的辣椒种植园。盛夏时节,绿油油的植株间点缀着鲜红果实,农户正忙碌地进行采摘。“我们种的是本地优质线椒和朝天椒,产量高、辣味足,根本不愁卖!”一位农户笑着介绍。辣椒作为古兰村的辅助经济作物,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种植和销售,每年为村民带来可观收益。

紧接着,队员们走进古兰村的核心产业——金桔种植基地。虽未到成熟季节,但连绵的山坡上,金桔树枝头已挂满青果,白色小花仍隐约可见。果农向队员们介绍,金桔通常在每年10月进入收获期。村里邀请农业专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推广绿色防控与节水灌溉,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

“我们的金桔按品质和大小分为六个等级,优质果价格比普通产品高出30%到50%,最好的特级果一斤能卖到二十多元。”果农自豪地说。目前,古兰村金桔种植面积超过800亩,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1.5万元,真正成为致富“黄金果”。

图一:古兰村万亩金桔园

二、文旅融合:“古兰新韵”焕生机,空巢村落变示范

走进 “古兰新韵” ,实践队员重点学习了该村人居环境改造与古村落保护的平衡之道。队员们了解到,古兰村并非一直如此生机勃勃。几年前,这里还是大山深处有名的贫困村,“空心化”严重,青壮年外出务工,老村寨日渐萧条。转机始于2016年,古兰村确立“大党建、大产业、大扶贫、大发展”思路,以党建引领,企业牵头,大力发展金桔产业,同步推进乡村旅游与古村落保护。

2018年,“美丽融安”乡村建设示范项目在古兰屯启动。项目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在保留古民居、护寨炮楼等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实施道路硬化、路灯安装、花圃修建和健身场地建设,全面提升人居环境。

如今,古兰村以“古兰新韵”示范区为载体,持续拓展农业科研、乡村旅游、生态体验等多元功能,并积极融入“大石门”旅游经济圈,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图二:实践队走访古兰屯

三、治理创新:“兰题共解”聚民智,积分议事促善治

产业和文旅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乡村治理。在古兰村,实践队详细了解了“兰题共解”模式。该模式将村务管理划分为三个维度,即“过去事村民议、现在事村民管、未来事村民讲”,村民定期在“民主议事厅”参与讨论,队员们还议事长廊现场观摩了村民议事场景。村里同步设有“积分超市”,村民通过参与村务等活动可获取积分,用于兑换生活用品。这些机制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参与率从过去的不足50%提升至90%以上,让村民真正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实践队还了解到,大良镇依托“天翼数字乡村”积分管理平台构建起数字化治理体系:村民通过手机APP可查询积分、反馈问题,“随手拍”举报不文明行为也能获得积分;由“数字治理”党建联盟组建的党员先锋服务队伍,则深入村屯提供服务。目前,该平台注册用户已覆盖80%以上村民,累计处理各类问题500余件。因治理成效突出,古兰村于2023年获评“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治理示范村”;2024年,“兰题共解”模式被《中国社区报》专题报道,入选全区“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并推荐参加全国基层治理创新案例评选。

实践队深受启示:基层治理应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路径。一方面要传承发扬"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传统,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数字化治理新手段,实现传统治理优势与现代科技的有效融合。基于调研发现,实践队也提出了三点优化建议:一是拓展"议事+"模式,增设线上议事功能,突破时空限制,保障外出务工村民的参与权;二是优化数字治理平台,可引入AI语音助手、智能大屏等适老化设计,切实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三是强化党建引领,通过党员"结对共治"和"微服务"等活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大良镇的成功实践证明: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动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科技手段的有机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治理保障。这种"双轮驱动"的治理模式,既守住了乡村治理的根脉,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值得深入总结和推广。

图三:村委干部为实践队员讲解兰题共解乡村治理创新模式

实践总结:古兰样本,可复制的乡村振兴之路

图四:实践队在古兰村村委同大良镇党委书记曾寿香、大良镇镇长韦昊合影

此次古兰村学习之行,实践队见证了大良镇对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鲜活实践:产业兴旺筑牢根基,生态宜居擦亮底色,乡风文明凝聚精神,治理有效保驾护航,生活富裕惠及民生。大良镇的探索,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也让实践队更深刻体会到,乡村全面振兴是用实干浇灌出的希望,未来需持续深耕,让乡村全面振兴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通讯员:田思艺)

上一篇:上海立达学院传媒学院 “薪火相传” 团队:“青”探单县味,非遗薪火传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