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5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跨越山海·石榴籽祖国行实践团 - 小 + 大
为深入探寻民族文化脉络,助力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8月12日至13日,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实践团赴内蒙古开展“走神州探民族风貌,行万里谱青春华章”主题实践活动,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蒙古族文化魅力,见证传统与现代交融下草原发展新图景。 访成吉思汗公园:触摸历史脉搏,深化民族文化认知 8月12日,实践团首站走进成吉思汗公园。入园伊始,金戈铁马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将成员们带回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沿青石步道前行,一尊成吉思汗雕像巍然屹立——雕像中的成吉思汗身披铠甲,目光坚毅望向远方,眉宇间尽显运筹帷幄的英气,瞬间吸引实践团成员驻足凝视。大家屏息凝神,试图从这份庄重中读懂蒙古族先民的壮志豪情,感受草原民族的精神传承。 园内草木葱茏,挺拔的青松与如茵的草坪相映成趣,枝头清脆的鸟鸣不时响起,为厚重的历史氛围注入鲜活生机。“成吉思汗不仅是蒙古民族的英雄,更以其卓越胆识与深远谋略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实践团成员在参观后感慨,这座公园宛如一座“无声的民族文化课堂”,让大家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触摸历史脉搏,切实深化了对蒙古族文化的认知,更体会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深厚底蕴。 赴那达慕盛会:赏传统竞技,挂经幡寄深情 8月13日,实践团前往观摩那达慕大会,重点观看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搏克比赛。赛场上,选手们身着“卓得戈”(蒙古式摔跤服)与“班泽勒”(摔跤靴),凭借巧劲与技巧展开角力,每一个动作都尽显力量之美与竞技智慧。据介绍,搏克不仅是力量与技巧的较量,更承载着蒙古族的尚武精神与团结观念,是凝聚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文化符号。实践团成员近距离感受着赛场的热烈氛围,深刻体会到传统体育项目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内核。 那达慕大会间隙,实践团驱车前往草原深处的敖包。这座由层层叠叠石块堆筑而成的敖包,四周挂满五彩经幡,在微风中猎猎作响。实践团成员遵循当地传统,轻轻挂起新的经幡,为这片土地与同行之人祈福。据了解,敖包是草原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蒙古族民众世世代代的精神信仰,自古以来便是祭祀祈福的神圣之地,人们在此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红、黄、蓝、白、绿五色经幡,分别象征火焰、大地、天空、云朵与绿水,每一道飘扬的经幡,都诉说着蒙古族对自然的敬畏,传递着“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入草原访民生:探产业脉络,锚定助农方向 那达慕大会落幕之后,实践团追随当地牧民的脚步走进辽阔草场,沉浸式体验草原生活,探寻畜牧业发展脉络。与牧民交谈中,实践团了解到,经营牧场、培育优良赛马供应赛事,是当地民众的重要经济来源;每逢水草丰美的季节,牧民们还会收割草场牧草进行售卖,以多元化经营保障收入。一年四季,从日出到日落,草原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守护着这片土地,也为畜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内蒙古牛肉干与乳制品产业的蓬勃崛起,正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据介绍,相关产业不仅推动了当地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让农牧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更带动了加工、包装、物流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实践团成员实地走访相关产业站点后表示,这一产业发展模式,既提升了内蒙古的经济实力与产业竞争力,更在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写下了生动注脚。 悟实践真谛:以青春担当,助力草原振兴 此次内蒙古实践之行,让实践团成员真切见证了游牧智慧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精彩碰撞”——传统放牧与科学养殖并行不悖,民族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深度交融。“作为农业大学的学子,我们不仅要读懂草原的历史与文化,更要为草原的未来贡献青春力量。”实践团成员表示,未来团队将把此次调研成果进行系统梳理,转化为助力草原发展的实际方案,一方面运用专业知识为畜牧业升级赋能,推动科学养殖技术落地;另一方面,探索民族文化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以文化传承照亮边疆发展之路。让民族文化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携手共绘北疆美好新画卷。(山东农业大学:跨越山海·石榴籽祖国行实践团)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