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8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莓果飘香·解码产业振兴”调研团 - 小 + 大
7月8日至11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莓果飘香·解码产业振兴调研团”奔赴辽宁省东港市和丹东市,聚焦草莓与蓝莓产业,开展“三下乡”实践调研,在田间地头、科研所与生产一线,挖掘产业发展新动能。 一、草莓研究所,从“一粒种”到“一季果”的科技突破 在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指着两株草莓热情的向团队成员介绍:“这是丹莓1号’和‘丹莓2号’,我们用日本红颜和美国抗病种杂交,整整筛选了上万株苗!”“咱研究院培育的 ‘丹莓系列’,抗病性强、口感好,可推广到农户还得时间。”他弯腰拨开叶片,露出根系:“红颜娇贵,新疆种不了。但这两个新品种耐旱抗病,已在云南、山东扎根。” 随后,团队成员对姜院长进行了采访,从基础科研到技术创新,从产业结合到未来方向,团队成员学习了解了研究院的重点科研项目“丹莓系列”相关的培育、生产和土壤消毒技术,了解了品种杂交与新品种推广,国际合作与人才现状。团队成员深深感叹科研力量为草莓产业注入的新鲜活力,但科技人员老龄化等问题亟待破解,成员们更加明白打响“丹东草莓”“东港草莓”这一响亮品牌的不易。 二、草莓种植园,“雪宝革命” 团队成员移步到东港市草莓大棚内,鞠大哥向成员们展示着一份《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并说道:“雪宝是我们从浙江农科院的建德白露、宁波农科院的梦之芙等7个白草莓品种中筛选出的最优种,2021年买断其20年中国产权。” 团队成员在对话中得知,“雪宝”有着独特的商业与运营策略,雪宝草莓以品种保护为核心壁垒,通过“法律保护+有序经营+产业链闭环+品牌建设”的模式,旨在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避免普通农产品的内卷问题。其运营逻辑借鉴了国际成功案例,聚焦于通过品种稀缺性、渠道聚焦性和收益合理性,实现长期品牌化发展,为草莓种植、销售产业链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运营思路。 三、冷冻库,浆果储运的“生死时速” 冷冻库里更是藏着大学问:11月东北的草莓不用预冷,3月却要“温柔降温”,温差太大还会让草莓“出汗”变质。而蓝莓更娇贵,4月前靠天“保鲜”,之后全程冷气护航,才能锁住那口爆浆的甜。运输同样有着严格标准,发往东北的草莓要“红透脸”(9成熟),到华东就成了“粉白脸”(8成熟),远抵华南则是“小白脸”(7成熟)。 四、发现与转变 经过团队成员几天的走访与学习调查,成员们了解发现,东港的莓果产业正在进行产业转移,重心由草莓到蓝莓。首先是成本碾压,草莓的综合流通成本比蓝莓高很多,其次是随着各地草莓产业的兴起,丹东的草莓竞争力下降,“雪宝”模式有着高昂专利费,无法覆盖99%普通草莓种植户。再者是市场选择,在农户与企业的走访中,团队成员也得知许多草莓种植户改种蓝莓。因而,全体成员选择奔赴蓝莓种植园去一探究竟。 五、蓝莓种植园,浆果家族的“第二曲线”,乡村振兴的“第二春” 漫山蓝莓树错落有致,蓝紫色果实挂满枝头,管理员张大哥正带领工人采收。“七月采摘季,能热闹一个月哩!”他随手摘了几颗蓝莓让团队成员品尝,果实饱满多汁,甜中带着微酸。田间的小路上,电动运输车来回穿梭,将刚采摘的蓝莓运往分拣区。工人们额头挂着汗,眼角却笑出深深的纹。 团队成员们心里也烘的暖烘烘的,当下便决定为“东港蓝莓”做只宣传视频,让这漫山的甜,顺着屏幕,淌进更多人心里。 六、小结感悟 从草莓到蓝莓,东港人的手掌换了种颜色,却没变过温度。他们仍会在凌晨进园,仍会为一颗果子的成色争半天,只是眼里多了些东西——是知道哪里的土地适合蓝莓扎根,是清楚哪趟冷链车最稳妥,是明白“慢慢来”比“抢着来”更实在。 秋天的傍晚,冷库的灯亮了,照亮墙上的地图。红色的箭头指向东北,蓝色的箭头连向南方。有人说,东港人把日子种成了浆果,红的热烈,蓝的沉静,尝起来是甜的,可嚼到最后,都带着点土地的微酸——那是汗水的味道,是坚持的味道,是把苦日子熬成甜的,最动人的味道。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数学与统计学院“莓果飘香·解码产业振兴”调研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