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9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石兆钧,徐婷思 - 小 + 大
(通讯员 石兆钧,徐婷思)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求索古建筑守护及焕新之道,让历史遗存焕发当代生命力,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茂名光影文萃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以下简称“光影文萃实践团”)15名队员于2025年7月13日在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重点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四百余年历史的宝光塔进行了深度调研,旨在系统考察其建筑技艺、保护现状、社区情感连接及活化利用的可能性。 团队由数学学院、文学院、计算机学院等专业学生跨学科组队,在苗春梅教授、钟澎洪副教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各专业的特色与优势,针对茂名高州文化底蕴深厚多元但仍然存在资源整合不足、传播浅表化等现实文化问题,光影文萃实践团将本次调研的核心任务锁定为这座明代古塔,通过实地勘察、细节记录、社区访谈等方式,力求为古塔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登塔细察,触摸明代营建智慧 图为宝光塔外观 李贞莹 供图 这座古塔积淀着明代以来大型建筑所蕴含的修筑智慧,犹如一部存储着岁月史诗的宝典。它每层青砖的丁顺砌法都有变化,因地制宜,灵动自然,充分体现了建筑理念中“人造天成”的核心追求,启示着当代建筑师们应当回归自然本质,挖掘古建筑中隐藏的建筑密码,更好地保护古建筑,同时也为城市建筑提供了新的思路。 社区锚点,连接历史与当下 调研不仅追溯宝光塔的悠久历史,更关注它如何融入高州市民的当代生活图景。团队成员在不同时段驻留塔周,观察记录古塔作为社区公共空间的实际功能。清晨,塔下广场成为太极拳爱好者的晨练场所;午后,树荫下的石阶常有老人闲坐叙旧、孩童嬉戏玩耍;傍晚,修缮一新的环塔步道则吸引了众多市民散步休闲。团队成员特别注意到,塔基旁新设的文化解说牌前,时常有家长驻足为孩子讲述古塔故事。这种日常化的使用场景,让这座四百岁的古塔超越了静态文物的范畴,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和城市记忆的鲜活载体。团队的观察引发了对历史遗存如何在现代城市中持续发挥“场所精神”、增强社区凝聚力与身份认同的深入思考。 图为宝光塔外观 李贞莹 供图 石兆钧 整理 社区访谈,聆听居民情感共鸣 它深深融入高州市民的集体记忆和日常生活,是无可替代的精神地标和情感归属。从孩童追逐的塔影,到游子归乡时远远望见便心安的地标,再到艺术家笔下的灵感源泉,宝光塔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每个高州人的生活中。居民们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自发讲述、守护故事的行动,与政府的持续投入相辅相成,共同维系着这座四百年古塔在岁月长河中不息的生命力,让它不仅屹立于鉴江河畔,更扎根在人们的心间。 图为光影文萃团队与路人亲切对话 李贞莹 供图 青春助力,智识赋能文保实践 图为团队成员在宝光塔下合影 李贞莹 供图 未来,团队将持续打磨调研方案,结合宝光塔的历史文脉与当代需求,探索更具操作性的保护策略。这座古塔不仅是砖石构筑的建筑遗存,更是承载地方记忆的文化坐标,其保护与活化关乎历史传承的温度。古建守护从来不是孤军奋战,期待更多人加入这场文化接力,或许能为身边的古建保护提供一份灵感。让老建筑在时光里存续,更在时代中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