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9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夏瑜倩 房春妤 曾金来 - 小 + 大
2025 年7月16日至20日,在国家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赴琴溪镇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响应号召,深入泾县开展地域旅游考察活动。此次实践活动紧扣 “文旅融合促振兴,青春建功新时代”的主题,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研等多元形式,系统梳理当地旅游资源禀赋与文化传承脉络,为构建茶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助力泾县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 马头老街:调研古今业态,分析发展活力 作为承载泾县商贸历史与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马头老街既是“徽商云集的菁纯首镇”,也是展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鲜活样本。团队成员沿着青石板路深入调研,只见铁匠铺里叮当的锤声与蔑竹铺中清雅的竹香相映成趣,而街角的咖啡馆与“无人超市”又为老街注入时尚活力。实践团队重点考察了集贤居、半日闲等餐饮打卡点的运营模式,详细记录“泾县焖面”“琴鱼”等特色美食的受欢迎程度,深入分析传统业态与新兴元素的融合路径。团队认为,马头老街的发展实践生动诠释了“保护文化根脉与推动创新发展”的辩证关系,其成功经验为同类传统街区活化提供了有益借鉴。针对老街基础设施维护问题,团队建议当地文旅部门结合文物保护要求,系统规划青石板路修缮方案,在保障游客安全的同时守护历史风貌。 图为团队成员在马头老街调研 房春妤供图 陶窑村古陶陈列馆:考察制陶技艺,了解传承现状 陶窑村的古陶文化是泾县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先民的智慧结晶与生活印记。实践团队先后走访窑洞旧址、陶瓷博物馆及古陶陈列馆,在斑驳的窑壁与泛黄的史料中探寻制陶技艺的发展轨迹。在古陶陈列馆,罗师傅珍藏的魏晋至明清时期陶器藏品,从青瓷碗到黑陶壶,每一件都镌刻着时代印记,“李白游泾县时曾用此地青瓷饮酒”的典故更让藏品增添了文化厚度。团队成员与罗师傅深入交流,了解到传统制陶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年轻一代因学习周期长、经济效益有限而鲜有涉足。 图为施窑非遗传承人向团队成员介绍施窑历史 房春妤供图 对此,团队提出,应将古陶技艺传承纳入乡村文化振兴总体规划,通过“非遗进校园”“技艺体验营”等形式培育青少年传承意识,同时借助文创产品开发提升技艺的经济价值,实现“保护—传承—发展” 的良性循环。 图为施窑传承人与团队合照 房春妤供图 野行咖啡屋:探访经营模式,考察茶旅结合 野行咖啡屋的兴起,是泾县“能人返乡、创业兴乡”的生动缩影。团队成员走进这座隐匿于川藏线旁的山野空间,只见返乡创业的姐妹俩将文艺情怀与乡土特色巧妙融合,柴烤面包的麦香与泾县绿茶的清香交织成独特的乡村味道。春季采茶体验活动中,游客不仅能亲手采摘嫩芽,还能参与炒茶、品茶全过程,这种 “沉浸式体验”让城市游客深度感受茶乡魅力。团队分析认为,野行咖啡屋的成功在于精准把握“都市人向往田园生活” 的需求,其“文艺业态 + 农事体验” 的模式,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情感温度与参与感。实践证明,此类项目既能带动农产品销售,又能激活乡村闲置资源,是茶文旅融合的有效实践形式。 图为团队成员对咖啡馆老板刘云进行访谈交流 房春妤供图 爱民村:调研茶叶品牌,分析产销与旅游融合 “爱民翠尖” 作为泾县茶叶的知名品牌,其发展历程是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团队成员在爱民村委会的介绍中了解到,该村通过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不用化肥农药的生态种植理念让“爱民翠尖”赢得市场青睐。在茶仓库与村内销售点,团队实地考察茶叶存储条件与销售渠道,发现买茶顺带旅游已成为常态,外商采购与游客体验形成良性互动。团队指出,爱民村的实践充分证明,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是打通“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的关键节点,建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设计“采茶—制茶—品茶—购茶—住宿—康养”的闭环体验,将一时消费转化为持续效益,推动茶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图为爱民村书记向团队成员介绍爱民翠尖茶叶特色 房春妤供图 宣纸文化园:探秘制作工艺,了解非遗传承 宣纸制作技艺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也是泾县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名片。实践团队在宣纸文化园系统学习了宣纸从青檀树皮处理到成纸的 108 道工序,从“砍条”“蒸煮”到 “捞纸”“晒纸”,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技艺。在 “捞纸”工序体验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 “薄如蝉翼、韧似丝绸”的宣纸背后,是匠人“千锤百炼始成金”的坚守。文化园的非遗展厅里,明代宣纸经灯光透射呈现出的纤维纹理,仿佛在诉说着这项技艺穿越千年的生命力。团队认为,宣纸文化园既是非遗保护的重要阵地,也是文旅融合的核心载体,建议在保护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开发更多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非遗魅力,推动 “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 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图为宣纸非遗传承人向团队展示非遗技艺 房春妤供图 此次泾县之行,实践团队从马头老街的业态融合到陶窑村的技艺传承,从野行咖啡屋的返乡创业到爱民村的品牌打造,再到宣纸文化园的非遗保护,每一处考察点都展现了泾县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探索。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深化了成员对 “乡村振兴战略” 的理解,更坚定了青年学子 “扎根大地、服务社会”的信念。未来,团队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形成具有操作性的茶文旅融合发展建议方案,为泾县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泾县必将以文旅融合为纽带,走出一条“文化繁荣、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特色发展之路,让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在实践中徐徐展开。(作者: 夏瑜倩 房春妤 曾金来) |
上一篇:校地协同聚合力,青春筑梦促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