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海丝寻舟”三下乡启程:为传统造船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时间:2025-08-10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叶佳玲 郑舒帆 陈咏鑫 - 小 + 大


近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海丝寻舟”实践队背负摄像机和福船船模龙骨,奔赴闽南沿海,调研木质帆船造船技艺,保护和抢救濒临失传的造船技艺。6月30日,实践队首日抵达漳州龙海月港、厦门翔安,拜访造船技艺民间传承人郑水土、许福安二位师傅,完成田野记录、影像采集与造船技艺的学习。

月港郑水土:藏在龙骨和薯莨染帆里的家族密码

实践队上午抵达月港旧码头,月港郑氏造船世家第五代传承人郑水土已在工作坊等候。他摊开家族船谱,指着1∶20的福船模型演示龙骨和桅杆的家族口传口诀和比例,告知同学们制作真船和船模一样要严格按照传承制作,里面有很大的学问;包括船型上面的图案,既是辟邪纹,也是地域身份证。随后,他带领队员完成“薯莨染帆”——薯莨煮汁、反复浸染、烈日晾晒,棕红色帆布防水耐磨。面对镜头,郑师傅感慨:昔日家族很多兄弟同场造船,如今只剩四人坚守,全月港能完整掌握全流程者不足五人。

色彩都暗含“辟邪纳福”的寓意。

(郑水土指导实践队员搭建龙骨)

(实践队员与郑水土操作染帆)

(实践队指导老师赵晨林与学生展示薯莨染帆)

翔安许福安:技艺传承上的叹息

午后转场翔安,家族第三代造船匠人许福安在家中展示着自己制作的王船船模、福船渔船船模、机帆船船模等。他告诉实践队员:“学三年只磨一把斧,现在没有年轻人肯干、肯学。”他指出,原来的旧船厂已经拆迁,他指向远处海边的方向说:“千帆竞发不再,翔安已经没几个人会真的制作木质帆船了。”许福安告知实践队员,自己是家族传承下来的,完全没有什么图纸可言,自己的脑子就是图纸,自己文化水平有限,又没办法书写出来,很遗憾这门手艺可能要失传了。郑水土和许福安两位老师傅隔着海峡,用同一句话总结困境:缺学徒、缺订单、更缺尊重。

(许福安与实践队员合影)

一日双城,与时间赛跑的文化接力

一日双城,实践队用脚步丈量非遗技艺余温,用镜头封存斧凿之声。“海丝寻舟”实践队通过今天的调研学习,深知福船不仅是木与帆的组合,更是敢向远洋的胆魄、代代相守的诺言。未来,实践队将继续走访调研海丝路上的民间造船匠人,将造船技艺和故事保存下来,为传统造船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文字 叶佳玲 郑舒帆 陈咏鑫

上一篇:“千人百村”结硕果,乡村振兴显担当——“乡途致远”实践团暑期实践记

下一篇:高校学子三下乡解码闽南非遗 让千年造船技艺扬帆再起航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