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0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仝如含、李陈曦 - 小 + 大
2025年7月,南京城笼罩在盛夏的灼热中。在九龙社区,一群身着深蓝实践队服的年轻人正围绕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专注工作,汗水浸透衣衫。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沈国荣学院“寻序电进,桩芯智制”团队的暑期社会实践正式拉开帷幕。他们肩负双重使命:对自主研发并已在此试运行近半年的V2G(车网互动)安全优化系统进行全面检验与效能提升,同时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周密筹备: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实践前数月,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对九龙社区积累的海量运行数据进行了多维度分析。指导老师强调:“真实环境具有实验室无法模拟的复杂性,必须像中医‘望闻问切’般感知系统脉动。”为此团队构建了立体化实践方案: 技术诊断体系:配备自主设计的高精度电力质量分析仪、红外热成像仪及协议解析终端,计划对社区12台充电桩进行数十项参数的深度扫描。 用户调研方案:设计涵盖充电习惯、费用敏感度、系统体验等多维度的问卷,预设差异化访谈提纲。 应急预案:针对设备通信中断、软件延迟、极端天气等风险制定详细预案,备齐关键备件。 深度实践:技术与人文的交响 团队分为技术检测、用户调研、设备调优三个小组协同推进。 技术检测组:数据海洋的守护者 在高温的配电房与充电桩间,技术组成员使用热成像仪发现某功率转换单元存在散热异常。通过调取历史数据与实时波形分析,锁定散热风扇尘垢堆积与电路老化的复合问题。现场拆卸清灰、优化电路后,成功将温度控制在安全阈值。连续一周的“深度体检”建立了完整设备“健康档案”,识别出3类共性隐患,为后续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后台监测人员表示:“云端平台如同电网‘健康管家’,负荷压力与风险区域一目了然,并能预判趋势发出调控指令。 用户调研组:倾听社区心声 调研组成员深入社区各个角落。面对老年车主对“有序充电”的疑虑,组员展示后台优化后的充电记录:系统自动引导使用夜间谷电,使其月费用显著下降。车主核对后欣然接受:“聪明桩真能省下真金白银!”针对网约车司机午间紧急补电需求,团队专门优化了短时充电优先级算法。两周内回收有效问卷237份,深度访谈56位用户,形成理解用户需求的坚实基础。 设备调优组:百元级改造的突破 在闷热的地下车库,调优组正为老旧充电桩加装自主研发的“智慧芯”——巴掌大小的低成本边缘计算模块。这枚“芯”正是将行业平均数千元改造成本压缩至百元级的关键。当通信协议匹配成功的信号亮起,组员们难掩喜悦。验证表明该模块兼容多种老旧桩型,其“靶向定位”算法可精微感知电网状态;“多模态调度”策略则综合电价、负荷、用户预约等信息,动态优化充电方案,将无序电流梳理成和谐乐章。自2024年12月试运行以来,系统已拦截多起潜在事故,显著改善电网三相平衡度,降低线损达8.3%。 实践结晶:超越技术的成长 本次实践收获远超预期: 技术淬炼:真实环境使“靶向定位”算法精度提升12%,调度策略鲁棒性显著增强。 责任体认:“从未想过电路板和代码能守护万家灯火”,团队成员在总结中感慨。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在服务中变得具体而清晰。 社区信任:居民从观望到主动咨询,社区管理者积极寻求长期合作,为技术落地培育沃土。 南京工程学院学子用脚步丈量社区电网脉搏,用汗水浇灌智慧电力幼苗。他们以百元级“南工程方案”破解老旧小区改造难题,以“靶向定位”之精微、“多模态调度”之智慧,在新能源汽车浪潮中筑起电网安全堤坝。每一次数据采集、用户沟通、故障排除,都是技术理想与现实需求的宝贵焊接。当青春担当化为实际行动,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技术落地,更是专业精神在社区土壤中的茁壮成长——以科技之力守护万家灯火,正是这群“安全守护者”在实践路上镌刻的青春印记。(作者:仝如含、李陈曦) |